
馬道立認為,針對司法機構的讚賞或批評,都要有理據。(黃文山攝)
近年法庭判決屢受批評,馬道立強調,法官只會考慮案中涉及的法律爭議點,與裁決無關的政治、經濟或社會議題,不是法官的憲制責任。他表示,有人將對法律程序結果的期望,與司法是否公正和法官是否正直拉上關係,但針對司法機構的讚賞或批評都要有理據。至於何謂有理據,他指,本港法律強調法官須循從法律並只根據法律,獨立進行審判;法官是有原則地根據法律判案而非隨意而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法律的內容以《基本法》為起點;以及除卻實體法律內容,法庭亦會應用法律的精神,例如在有關權利可適用的事宜就較宜採用寬鬆開明態度,但亦應恆常緊記有時需要權衡輕重,尊重社會其他人士權利。
林定國亦就本港司法獨立受質疑發聲,強調無論法官或司法制度均無受侵蝕,證據是基本法容許終審法院邀請其他普通法地區法官擔任非常任法官,只要他們仍樂於服務,大家應安心司法獨立及公正安然無恙。他又點名指,7警案、雙學三子案及朱經緯案後出現的公眾批評,認為市民雖有對法院作評價的自由,但以毫無事實根據的理由批評審判不公正,他擔心最終會引致「自我實現預言」,因過度沉溺於混淆視聽的言論之中,港人不能再切實相信法治。
此外,鄭若驊亦表明,對認為法治受到損害的意見,不敢苟同。她並指,任何人追求目標,不論目標有多高尚和值得尊崇,行事都必須遵守法律,公眾可透過不同途徑各抒己見,社會上也設有機制,藉以推行改變。她引述法官陳兆愷在起訴社運人士周諾恆的說話,指「任何人在行使這權利時使用暴力或威脅使用暴力,又或破壞社會安寧,均無助於推展其目標」,最終更可能招致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