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神秘區域,或仍隱藏不少生物未被發現,浸會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新品種,並命名為「雙斑海毛蟲」,相信屬全球近百年來第4次發現新品種、亦令已發現海毛蟲累積至28種。
雙斑海毛蟲蟲身呈梭形,約30個身節,長28至39毫米,寬7至14毫米,背部長有獨特斑紋,而背部中央位置,每個身節有2個獨特黑色斑點並排列,身上的剛毛帶有神經毒素,如被刺傷或致噁心和頭暈,分布在香港橋咀洲、東部水域等。
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圓圖)透露,雙斑海毛蟲樣本最早於2012年在香港收集,但去年才開始鑑驗,因需翻查百多年前的相關資料,並逐一排除其他27種海毛蟲及進行基因提取等工作,才成功識別新品種。團隊分別於2012年、2017年及前日(26)收集到「雙斑海毛蟲」的樣本。
邱建文笑指,一般海毛蟲外觀不美,容易被人忽視,但認為海毛蟲對生態具有一定重要性。海毛蟲於2018年湧現,侵入香港多區泳灘,他指,仍未知海毛蟲突暴增原因和所含毒素,但預計海毛蟲爆發與繁殖期無關。他亦提醒,市民如在海灘發現海毛蟲的蹤影,切勿觸碰,若不幸被海毛蟲刺傷後需盡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