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憑試下月放榜,不少學生選擇海外升學,部分家長及學生都會找「升學顧問」作「盲公竹」,但部分所謂「顧問」,實質是為賺佣金促銷課程的「中介」。消委會經過9個月調查,包括「放蛇」扮顧客,發現近九成聲稱是「海外升學顧問」的服務提供者,實為海外教育機構代理,涉「硬銷」代理院校之課程,中立角色成疑;而消費者與「升學顧問」之間往往無訂合約,一旦「出事」亦投訴無門。
消委會於去年7月至今年3月期間,分別向提供「海外升學顧問」服務商、消費者發問卷,並以神秘顧客「放蛇」39次,以及4場包括學生、家長和神秘顧客的聚焦小組討論,發現在29份「升學顧問」回覆的問卷中,有25間(86%)承認是代表海外教育機構在港招生的中介,會收取海外學校的佣金,一般佔學生首年學費的10%至15%,由約2,000元起,其中,有顧問聲稱會跟進個案甚至有補習服務,並以年費式收費,3年收費可達18萬元。

英國牛津大學是不少人希望入讀的學府。(資料圖片)
讀廚藝變讀語言
神秘顧客「放蛇」發現,沒有顧問會主動披露與海外院校之間的關係,雖然部分經查問後會承認中介身份,但消委會認為仍有隱瞞之嫌,因中介會收取院校的佣金,故提供的建議或有偏頗甚至誤導,未能幫助消費者權衡利弊,甚至會為賺佣金而硬銷,例如有顧問本身只提供加拿大的學位課程,而神秘顧客「放蛇」稱要到美國升學,顧問未有婉拒查詢,反而建議先到加拿大完成學位,再轉到美國升學。另有學生原本計劃到法國讀廚藝課程,但顧問亦未能協助她申辦當地簽證,其後反建議學生到美國讀一個為期兩年的語言課程。
研究又指出,有升學顧問未有提供充足資料,甚至誤導,例如有學生反映,到美國升學後才發現宿舍所在地區治安欠佳,但顧問事前卻從未告知;更有學生反映,聽從顧問建議修讀基礎課程,但事後發現院校並無要求完成該課程才可入學。
消委會商營手法研究及消費者投訴審查小組主席黃錦輝指出,雖然「扮顧問」或涉失實陳述,違反《商品說明條例》,但服務若屬「免費」提供,而消費者與商戶之間未訂立合約,變相無法約束商戶;消費者若發現推介的課程有問題,只能循普通法下的侵權法追討損失,但過程中要證明雙方有特殊關係,即顧問對消費者有某種責任,而令後者對顧問有合理依賴,但舉證需時,暫時仍未有先例。
至於收費服務方面,研究報告亦指出有服務商收費不透明或未提供收費價目,並因應不同顧客而浮動,例如有神秘顧客發現,顧問起初稱收費為1.2萬元,但其後卻突增至2萬元,並稱1.2萬元只適用獲轉介的客人;亦有升學顧問採用捆綁式銷售,例如有學生獲日本的大學取錄後,被要求報讀該機構開辦的日語課程,否則會取消資格。據消委會估算,每年約1.8萬人計劃在5年內到海外升學,而目前約3萬人正在海外升學。不過,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稱,該會於2015至2017年期間,僅接到7宗關於海外升學的投訴,當中涉及不良營商手法、服務質素欠佳、價格爭拗等。她相信,不少家長認為即使追討亦於事無補,故大多寧願自己設法補救。

黃錦輝(左)及黃鳳嫺(右)。(陳奕釗攝)
倡業界自我約束
現時約三分一升學顧問屬於「香港國際教育顧問協會」會員,消委會建議該協會修訂守則,如規定顧問須披露代理身份、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合約並列明收費和條款、建立申訴機制處理投訴,並建議政府應協助業界訂立宣傳內容指引,讓消費者得到準確資訊。
黃鳳嫺指,業界自我約束是較有效的改善方法,而參考海外地區亦行之有效,相信修訂業內守則有助提高升學顧問服務水平,但長遠亦不排除建議修例。她又建議,家長和學生多留意升學顧問的商譽,並且比較不同升學顧問意見,及與就讀學校的老師商量,若有疑問可直接向海外院校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