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建強(左)建議,市民宜簽約前衡量經濟能力,右為劉玉龍。(蘇文傑攝)
暑假將至,又是時候計劃旅行「唞一唞」,惟切記小心「中伏」。海關於今年首季接獲354宗旅遊服務投訴,較去年同期的114宗勁升逾兩倍,惟當中有六成涉及「柏茵假期」倒閉投訴。海關留意到,有旅行團的「自費環節」易生爭拗,舉例如有團友拒絕參與時,便會遭領隊或導遊以交通難以安排為由,事主最終怯於群眾壓力下也要一同參與。海關未有評論類似做法是否涉不良營商手法,惟建議消費者作投訴前,盡量提供更多證據以便海關追查。
今年的354宗投訴中,總損失約200萬元,有211宗源於柏茵假期倒閉,其餘投訴包括100宗涉及實體店、20宗牽涉航空公司及10宗牽涉旅遊相關網站。市民除了要留意旅行團的自費項目外,還有其他不良營商手法需加以警惕。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高級監督關建強說,今年有部分投訴涉及威嚇性的銷售行為,如有商戶推銷度假屋會籍時,向顧客死纏爛打,既播放強勁音樂騷擾,更不准對方用手機或跟隨事主上洗手間,令消費者在疲勞狀態下迷糊簽合約。這類投訴多涉及大額消費,更要「細水長流」式供款,供款期動輒長達15至20年,月供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關建強提醒市面仍有部分公司採用疲勞轟炸式銷售手法,建議市民衡量自身的經濟能力,又指即使完成供款後,該度假屋未必仍然存在,更極端的情況,可能會「供死會」。
消委會接87旅行團投訴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不良營商手法調查組指揮官劉玉龍提醒消費者,報名前要留意行程安排,如自費活動的收費及內容、逗留時間,亦要考慮是否適合自己參加。至於如有旅行社職員作「保證入住」或「保證出團」等口頭承諾,客亦應要求對方以書面方式記錄室在案,避免「口同鼻拗」。至於消委會今年首季接獲87宗旅行團相關的投訴,較去年同期飆一倍,當中大部分共50宗屬服務質素問題,其他涉銷售手法及價格爭拗等。

市民報團時要留意清楚合約條款。 (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