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4-08-16 04:30:34
日報

疫後香港文藝界探析系列|夜生活不再 粵劇變陣日間演出 人才流失 業界力吸新人入行

分享:
粵劇 粵劇

自去年起,粵劇大老倌龍貫天(司徒旭)接任八和會館主席。他一邊忙於擔起粵劇的傳承和推廣責任,亦要為粵劇從業員的生計發聲及奔波。龍貫天表示,面對疫後的人才流失,業界會繼續努力吸納人才,有信心年輕人會加入粵劇演出的行業。此外,疫後市民的生活模式轉變,習慣一早回家,有劇團亦因此變陣,由以往的夜間做大戲,變為日間做大戲。
記者:朱慧恩  圖:林俊源

疫情期間,演出被逼暫停,有粵劇演員為生計奔波,不得不暫時轉行;惟復常後,有人已找到穩定工作,一去不復返。「粵劇界不少人因生存而轉行,很多人已經沒有再做。」龍貫天慨嘆。他指,轉行的主要是幕前演出的年輕一輩,多數是飾演「下欄」或「梅香」、即角色相對次要的演員。

舊人離去,自有新人上位,雖說轉行的非主要角色的演員,但演出講求經驗,崗位上的頻繁流轉,不利行業的發展與傳承。龍貫天表示,當演員累積經驗後便遇上疫情,「又失了一批人,又要從頭來過。」他認為,發生這樣的情況無可避免,因演員亦要生活。他認為,接下來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要吸引年輕一輩入行;他亦觀察到,入行的年輕人仍不少,相信疫後流失的情況會有改善。
 

粵劇

本地仍有不少戲劇演出。

冀大戲演出帶動食肆生意

除了忙於為行業注入新血,業界亦需要適應疫後「新氣象」。疫情使市民的生活模式轉變,習慣一早回家,往昔的熱鬧夜生活已一去不復返,連帶向來在夜晚演出的粵劇,也要因當前環境而作改變。龍貫天表示:「以往粵劇向來是『夜晚最開心』,但現時大家都『睇日頭』。」因此,業界也順應時勢而行,有劇團便把節目安排在日間演出。

他直言,在演出安排上沒有太大困難,最重要是觀眾仍然願意觀看大戲。表演業與飲食業唇齒相依,他亦希望藉着演出,可帶動劇院附近店舖的生意,「令經濟好一點。」

內地劇團攻港做神功戲 業界陷寒冬

疫情期間演藝界陷寒冬,惟疫情後,本地粵劇界亦面臨另一個生存困境。龍貫天直言,出任八和主席後,其中一項工作就是為業界發聲,爭取生存空間。他表示,落鄉班的神功戲是本地粵劇演員賴以為生的生存途徑,惟政府卻批准很多內地劇團來港演出神功戲,扼殺本地業界的生存空間。

他坦言,雖與內地同行是好朋友,但神功戲對香港粵劇演員的生存十分重要;若連這些演出機會都沒有,本地粵劇界便距離「死亡」不遠矣。他直言:「演員生存不了便會轉行。如果連演出神功戲的機會都沒有,本地粵劇發展就會式微。」

冀經濟好轉後爭取政府支持

現時香港有九大藝團,蓋涵話劇、舞蹈等不同表演形式,但作為國粹之一、早年已列入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粵劇,卻未能佔一席位。龍貫天表示,以往英國統治香港期間,粵劇遭忽視;即使回歸後,政府支持的九大藝團,始終沒有粵劇的位置。他坦言,粵劇是在狹縫中生存;惟他並不悲觀,「中國人都是這樣,在狹縫中才能成長。」
龍貫天表示,明白國家和政府都支持粵劇的發展,惟經歷三年疫情,香港才慢慢平靜下來,即使希望爭取政府的資助,也要待到經濟好轉,才有適當的時機。「現在要先做好自己要做的工作,令他們知道我們真的有在努力演出。」

adblk6
粵劇

當年的《粵劇特朗普》引起不少討論。(劇照)

粵劇傳承

雖貴為資深大老倌,但龍貫天卻沒有一點架子。他愛創新,也不吝嗇提攜後輩,也愛和年輕人合作與交流。最近他有份演出《蝶影紅梨記》,其舞台製作便由戲劇界製作總監李浩賢負責。龍貫天表示,雖然自己來自粵劇界,對方則來自話劇界,但彼此互相欣賞,合作無間。值得留意的是,由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主辦的「第二屆科藝藝術節」下月舉行,屆時將有5場「科藝聊天室TA Chit-Chat」,其中一場便邀來舞台服裝設計師譚嘉儀與龍貫天對談,讓大眾對服裝與戲曲有更深入的了解。

數十年的粵劇演出生涯中,龍貫天為觀眾帶來無數經典演出,而對年輕一輩而言,相信較為熟悉的是他有份主演的《粵劇特朗普》及《粵劇毛澤東》,當時甚至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網民有讚亦有彈。龍貫天表示,當時希望作新嘗試,探索能否把粵劇結合時裝戲。他認為,業界要有新思維,才有生存的空間,「樣樣都唔得,粵劇就無發展。」

相比起其他表演藝術如話劇及現代舞,粵劇觀眾的平均年齡或許相對高,如何拓展觀眾群,是業界需要深思的問題。龍貫天認為,年輕一輩普遍覺得粵劇很悶,故要改變他們的印象,令他們知道粵劇也可以很有趣。他指,現時會到中小學展演,令學生對粵劇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白粵劇也可以很有趣。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 👇立即按此參加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立即按此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