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究發現,除打針減低重症率和死亡機會,原來溫暖和潮濕環境與減低新冠病毒死亡率也有密切關係,不過是有分時期,感染初期要溫暖及低濕度,到有病徵後,則要溫暖及潮濕,學者認為,有關研究可讓患者參考,改善自我隔離或檢疫期間的環境條件,以減低死亡率;近日天氣寒冷,建議注意保暖、多喝暖水等。
濕度影響死亡率達31%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及博士生梁靜泊,以數學模型結合統計分析,在2020年2月至7月底期間,把收集歐洲8個國家,包括英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荷蘭、瑞典及羅馬尼亞的確診個案數字、死亡個案數字,每日平均氣溫、相對濕度等數據,以計算氣溫、相對濕度與個案死亡率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感染初期,溫暖(高於攝氏20度)及低相對濕度(低於50%)的環境中,死亡風險較低;而當患者出現病徵後,溫暖(高於攝氏20度)及潮濕(高於85%)的環境也會引致較低的死亡率,例如,發病後首數天在高濕度的環境(相對濕度89%),相比於相對濕度62%,可以降低31%的死亡率。
環境影響患者免疫反應
團隊認為,研究反映環境因素不單會影響接觸病毒時的最初病毒量,更會影響患者在病徵發作時或之後的免疫反應,如避免惡劣氣候帶來的影響,並為患者提供理想的室內環境作隔離,有機會降低其死亡風險。並相信這解釋了,研究的城期中,羅馬尼亞的氣溫長期較為溫暖,瑞典及荷蘭亦在不少日子有較溫暖的天氣,氣溫高於攝氏15度令死亡率下降;而當相對濕度在50%以下,死亡率亦較低,例如德國及羅馬尼亞的相對濕度長期在50%以下。
見字飲水
阮相宇指出,研究歐洲的數據,發現氣溫和濕度在感染後不同階段,與新冠病毒患者死亡有密切關係,建議患者出現症狀後可適當佩戴口罩,或搭配加濕器等,以吸入溫暖濕潤的空氣、注意保暖,包括穿着足夠保暖衣物、多喝暖水、使用暖爐或暖風機等。政府當局或社會福利機構可加強向有需要人士派發保暖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