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騙失3.6億 冒carousell釣走4300萬 電商界:宜用第三方平台確保交易安全
網購深受市民歡迎,同時成為騙子「發財」的手段。警方數字顯示,去年網上購物騙案錄得逾1.1萬宗,按年增加三成,損失金額逾3.5億元;當中演唱會門票佔15%。犯案手法方面除常見的社交平台假廣告和彈票黨,近來亦有新興冒充Carousell發出釣魚連結「呃人」的手法。電商業界人士建議,市民應該透過第三方購物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確保交易安全。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警司陳純青表示,去年本港錄得33,903宗科技罪案,按年微跌0.6%;損失金額達51.29億元,按年跌6.7%。網購騙案方面,去年有11,559宗,按年上升近三成,損失金額達3.56億,按年增加近一倍。

陳純青(中)、梁以德(左)和李基銓(右)介紹網騙情況並給予建議。(鍾式明攝)
演唱會門票騙案佔15% 最大損失近100萬
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常見有三種,包括Facebook網購專頁騙案和彈票黨騙案,以及最近新興、假冒二手交易平台Carousell的釣魚連結騙案。陳純青續指,網購騙案中,逾15%涉演唱會門票,損失近1,800萬元,形容是「佔較為關鍵的百分比」。最大單一損失近100萬。事發在去年4月至5月期間,一名40歲女子經Telegram群組購買演唱會門票,最終未有收到門票,被騙300元。其後有自稱娛樂公司職員聯絡受害人,誘使受害人以折扣優惠,購買多張演唱會門票,再以多個藉口要求受害人過數。在一個月內,受害人合共轉帳256次,被騙近100萬港元。
陳純青指,隨著啟德體育園開幕,未來陸續舉辦演唱會等大型活動,警方預料騙徒會吼準機會,透過平台開設帖文,以「出售內部門票」等作招徠,誘騙市民。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總督察梁以德表示,去年逾四成的網上購物騙案與Facebook相關,涉款逾6,000萬元。他提醒,該類假專頁的經營時間一般很短,且沒有實體店地址或辦公室電話。而專頁的管理人員來自不同國家,刊登廣告提高知名度;亦會聘用打手「讚好」或「留言」。
騙徒扮買家 誘使入假網站套銀行資料
至於,假冒Carousell發出釣魚連結騙案則屬近期新興的詐騙方法,去年錄832宗,涉4,300萬元。梁以德表示,騙徒在真平台上假扮買家,向賣家提出以「平台收款功能」交易,要求索取賣家的電郵地址。然後,賣家收到虛假的Carousell電郵,並按下超連結作貨款收取,引導賣家進入虛假網站,輸入網上銀行帳戶登入資料和一次性密碼,以收取貨款。最終騙徒盜取了賣家的銀行資料,再轉移受害人的資產。他提醒,Carousell絕對不會要求用戶提供電郵作付款。

騙徒向賣家發送假的支付網頁。(鍾式明攝)

假專頁的廣告充斥Facebook。(鍾式明攝)
訛稱優惠匯率兌人民幣 六旬商人失300萬
另外,去年在逾1.1萬宗網騙中,有38宗損失逾百萬元,其中最大單一損失達300萬元。受害人為一名61歲的商人,於去年7月透過通訊軟件認識騙徒,騙徒向事主聲稱,能以優惠匯率兌換人民幣,並將300萬港元存入事主戶口。當時事主見到自己的戶口結餘有300萬元轉入,不虞有詐,將近280萬人民幣匯給騙徒,隨後發現支票彈票,才驚覺受騙。
梁以德補充,去年彈票黨騙案佔4%,騙徒利用賣家對「戶口結餘」的誤解,存入空頭支票,令賣家誤以為收到款項。他提醒,「帳面結餘」或「戶口結餘」,包含了並未結算的支票或交易款項,「可用結餘」才是戶口內的實際可用款項。
業界:Facebook是社交平台非購物平台
香港電商協會會長李基銓表示,顧客應盡量透過第三方購物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同時交易;Facebook是社交平台而非購物平台。他指,第三方支付平台擔當「仲裁」角色,「會睇住你有無發貨,有無收到貨,貨物有無問題,有問題可透過第三方支付平台追討損失。」李基銓又提醒,銀行轉帳對消費者亦並無保障,消費者應該選擇能保障自己的支付方式。

假冒Carousell釣魚連結騙案犯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