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常給人邪惡、負面的感覺,不過,香港有不少有趣的、與蛇相關的事物,卻常常令人發出會心微笑。
提起「蛇王」、「蛇竇」,打工仔必定各有「心得」;不論真假的「放蛇」行動,都令人怕怕。還有是,「人蛇」一詞源自香港,你又知道嗎?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不是去捉蛇的「蛇王」 匿藏的「蛇竇」在哪裏?
「蛇王」是甚麼?根據字面解說是蛇中之王,或者普遍捉蛇的人都被稱為「蛇王」。每逢秋冬,偶爾在民居附近發現有蛇的蹤影,記緊不要用棍打蛇,而警方接到市民報案後,會電召蛇王,這是指開店售賣蛇肉蛇羹,擅於與蛇打交道的蛇店東主來幫忙捉蛇。
其實香港沒有全職的「蛇王」,他們都是收到警方通知才臨時客串捉蛇而已。
延伸閱讀:提防木棍打蛇 蛇隨棍上
不過,在香港的地道文化中,「蛇王」還有一個更有趣的含義,就是偷懶,意思是在工作時擅離職守不做事。
為甚麼他們會被指「蛇王」?原因是蛇大多數時間會將身體捲成一團,加上蛇有冬眠習慣,會留在蛇窩內長時間不活動,這就跟偷懶不做事者會找一個僻靜的地方休息、不活動,十分相似。
根據非官方統計,大部分香港打工仔都或多或少曾經「蛇王」。而引伸「蛇王」經常偷懶休息的地方,就會叫「蛇竇」。由往昔到現在,「蛇竇」常是冰室、茶餐廳,上班族都愛「蛇王」去飲下午茶,一杯咖啡或奶茶,加上一個茶撻,飽肚後再回公司工作。
近年「蛇王」活動變得多樣化,有男性會來個「速剪」、女性做facial,還有夏日時甚至有人會到戲院看戲消暑,聽聞更誇張的是回家小睡。
無關毒蛇的「放蛇」行動 喬裝搜證打擊罪犯
在香港有趣蛇文化中,不得不提「放蛇」。按照字面解釋,就是將一條或多條蛇放進別人的住所或店舖內,這常是惡勢力人士進行勒索金錢或者報復,對受害者造成傷害或造成恐慌。
不過,「放蛇」有另一種意思,就是警方派出警員喬裝另一身份,目的是搜集證據,將罪犯繩之於法。最常見的「放蛇」行動,包括警察假扮性工作者,將嫖客逮捕,或者假扮嫖客,在答應性交易後將性工作者及賣淫場所負責人等逮捕;還有是警察假扮買家向毒販購買毒品,在交易時將其拘捕。
除了警方外,海關、衛生署等也有採取相類行動來收集罪證,好像海關到藥房「放蛇」以打擊出售冒牌藥物人士。此外,也有非公職人員自行喬裝「放蛇」,嘗試取證行動。
不過,執法部門執行「放蛇」行動,都有嚴格的規矩管制,行動人員也會經過訓練、認識法律的規限;若普通市民自行「放蛇」,容易誤墮法網及有遭遇突發情況的風險。
港人冬天進補必吃 太史五蛇羹何謂「五蛇」?
香港飲食文化中,不少港人愛在冬季吃蛇羹進補,皆因能夠行氣活血,有暖身作用。
吃蛇羹從何而來?據說可追溯至清末年間的江太史。江太史經常在廣州大宅宴請賓客,他家中的廚師都是烹飪高手,炮製的佳餚多不勝數,其中秋冬時節的太史五蛇羹尤其出色,吃過的賓客都大讚好味。
太史五蛇羹以合稱「五蛇」的眼鏡蛇、金腳帶、過樹榕、三索蛇和百花蛇熬成蛇湯,再加入雞肉、鮑魚、冬菇、木耳等煮成羹狀。這道粵菜也成為很多人冬日必食之選。
延伸閱讀:趣談中國文化|中國哪個地方最愛蛇?
「人蛇」出自香港? 偷渡是喜是悲?
跟香港關係密切的「蛇」字,還有據說是出自香港的「人蛇」。1960至80年代,有不少人由內地偷渡來港,人蛇就是指這些偷渡者、非法入境者,他們以犯法手段跨越邊界進入香港。
這些偷渡者通常以海路坐船來港,就好像蛇般屈身在漁船或者貨船的甲板下面,所以被稱為「人蛇」,而組織偷渡活動的人,就會被稱為「蛇頭」。在一些香港電影中,不乏涉及「人蛇」的偷渡故事,他們憧憬未來而選擇了偷渡來港,當中過程有血有淚,令人感慨萬千。
延伸閱讀:同樣是偷渡 香港歷史上第一艘越南難民船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