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及近鄰」,從前社區處處人情味,街坊互相照應,這種社會資本有助建立互信社區。為推動社會資本發展,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早於2002年由特區政府成立,並在03年沙士爆疫期間開展資助首個「樓長計劃」,發展至今踏入廿載。適逢計劃20周年,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推廣及發展小組委員會主席譚家明先生帶同4位來自不同社區的「樓長」分享點滴,呢班「隔離屋巴絲打」如何暖化社區。
平凡街坊不平凡 譚家明:居家安老關鍵元素
2003年沙士肆虐,人心惶惶,譚家明憶述當時社會環境人人自危,鄰里關係疏離,促使基金推動「樓長計劃」,當區街坊化身「樓長」進入社區無私助人。成立至今已資助超過130個樓長計劃,培訓超過8,600位樓長,足跡遍及百多個屋邨。「表面上他們是某座樓的『平凡』街坊,背後卻擔任樓層的『線人』,關顧每家每戶的需要,穿針引線編織社區的支援網絡。」他表示像新冠疫情期間,樓長正好發揮作用,提高社區的抗逆力。「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迫在眉睫,居家安老是政府倡議的大方向,而熟悉當區社群的樓長,正好補足關顧橋樑。」他更表示自去年起,已為認知障礙友善社區開放優先專項申請,鼓勵更多團體能組織更具針對性的樓長計劃,切合實際需要。
秀茂坪邨玲姐:感觸癌末街坊挺身助人
獨居及雙老長者較多的秀茂坪邨,屋邨幅員大幢數多,更需要樓長關顧長者需要,支援他們居家安老。參與「秀親情‧鄰舍關護」計劃樓長的吳淑玲(玲姐)分享工作,「我們的託陪服務,推動區內不同年齡層的街坊定期家訪及關懷區內獨老、雙老,如協助買餸、陪同覆診等,也為樓長舉辦急救等課程,讓大家掌握基本救護知識,在疫情期間尤其有用。」然而最令她感觸的是,身邊兩位身患癌末的姐妹不幸離世,「她們明知自己時日不多,仍堅持挺身助人,這份心意深深感動了我,給予自己的動力堅持下去,將她們的精神傳承開去。」說罷忍不住落淚。
駿洋邨康生:方言救人一命
來自火炭駿洋邨的康慰先生參與「共創駿洋」鄰里互助計劃樓長,本身是中風人士、行動不便的他經常在新屋邨助人自助。他表示新落成的屋邨,新遷入的居民來自五湖四海,樓長可幫助建立鄰里網絡,加快他們適應新環境。「這裡有很多不諳粵語甚至不識字的長者,街坊和義工也無法溝通。幸好自己是海豐人懂鶴佬話,也略懂客家等方言,能夠交談,因此取得他們信任。」他憶述有次晚飯時接獲長者致電給他,稱老伴在家失足,馬上趕往報警兼聯絡翻譯,才及時送其入院,大步檻過。
兼善里譚生:關注唐樓劏房環境衛生
深水埗是個基層「聯合國」,區內少數族裔、新移民、貧窮人士等聚居,而且唐樓、劏房等居住環境惡劣,鼠患等衛生問題嚴重。住在兼善里的譚紹亨(譚生)參與「有里和睦.情繫互動深水埗」計劃樓長,「劏房住戶流動率高,鄰里關係疏離,除了住屋環境擠迫外,兼善里更缺乏電梯設施,老人家出入動軏花十多分鐘拾級而上;梯間、橫巷甚至天台垃圾堆積如山,衛生環境惡劣。」他在區內更與其他街坊組成「兼善里關注組」,免費幫街坊維修水電問題,也跟政府部門開會反映協調,早前更動員義工們在兼善里「大洗樓」清潔社區。他坦言樓長工作繁忙,但過程中連繫街坊,甚是值得。
坪洲小雲:離島隱世長者多 助揭腦退化老友記
除了市區,鄉郊離島同樣需要「區長」(即樓長)。居住在坪洲多年的李小雲,是「坪洲樂齡薈2.0」的區長,她指這個隱世小島居住了很多長者,部分更位處偏僻區域,如非當地老街坊也未必找得到。「很多時長者不會主動求助,但由於我跟他們相識多年,有一定信任,所以他們樂意跟我傾訴。」她指透過探訪,曾經發現兩位長者出現腦退化問題,「其中一個經常渴睡,又不知時間,我們發現有異立即轉介,才驚覺有認知障礙。」她又指島上缺乏醫療設施,不少街坊患病留院,必須在港島區醫院,因此他們自發輪流往返市區探病,為患病街坊帶來暖意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