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1-12-17 04:30:00
日報

觀察新聞|2021年中歐關係回顧和展望

分享:

歐盟制裁中國官員、中歐貿易協議觸礁、英法德艦巡弋南海、議員接連訪問台灣、立陶宛成立台灣代表處……2021年,中國和歐洲關係持續轉差,尤其台灣的事打破了北京最大禁忌。本文會簡談一下其原因和未來展望,最重要還是要看跟中美關係的連動,以及德法會否有新人事新作風。
 

德國新政府首次內閣會議前見傳媒。(資料圖片)

德國新政府首次內閣會議前見傳媒。(資料圖片)

中歐關係轉差,最大背景因素,當然跟中美面臨新冷戰有關。特朗普上台後,中美先是就商人出身的他所關心的貿易問題發生摩擦,其後美國內的反中派藉勢追擊,令矛盾伸延至科技、軍事、外交、社會(媒體和教育等) 多方面。有說中方冀望跟習近平打過交道的拜登上台後會扭轉情況,但顯然並未如此,而且拜登比特朗普更積極聯合盟友圍堵中國,甚麼五眼四角,跟歐盟也在連動,形成所謂「新冷戰」格局。當然,美歐利益不一定一致,之前美國跟澳洲達成核潛艇協議就惹怒了法國,但整體上歐洲是歡迎跟美國回復關係(相比特朗普時),共抗俄羅斯及其盟友中國的影響力。

美國若是一個「拉」(pull factor),中國自身亦有「推」(push factor) 的一面。近年,中國廢除主席連任限制,習近平可能打破規定連任第三屆,對內外國民監控日益嚴密,都讓期望中國會走向政治改革的西方人士失望。再近一點,新疆集中營傳聞、打壓香港民主派、威脅對台動武、新冠病毒起源爭議,甚至彭帥事件,都讓中國在外形象持續轉差。中國自身搞「戰狼外交」,駐外官員不單激動反駁批評,更直接威嚇批評中國的國家和外媒會「負上後果」,還在推特上跟西人罵戰,種種行為都無法改善形象。一帶一路當初聲勢浩大,實際對歐投資卻不如預期,又被批評在發展中國家變成債務陷阱,還有中國內部國進民退,大企業屢遭針對,亦令中國經濟吸引力減弱。

第三是有時被忽略的歐洲國家內部因素。例如立陶宛,由於歷史緣故本身就對俄羅斯及共產主義都強烈反感,而該國去年年底大選後更換政府,新執政黨的黨魁兼外交部長的祖父,就是當年脫離蘇聯獨立運動的領袖之一(獨立後首任國會議長),組成新政府的另外兩個政黨亦是反俄和支持人權外交,其中之一更表明支持承認台灣,加上跟中國貿易額小(主要跟其他歐盟國家) 和依靠美國防衛俄羅斯,種種都令立陶宛近期配合美國走向反中。一些其他國家,如希臘和意大利,都是本來傾向親中的執政黨下台或變得勢弱。現在只剩被指「反自由主義」而跟美英關係較差的匈牙利政府仍對中國友好。

未來方面,中美新冷戰逆轉的機會似乎越來越低。美國內兩黨都傾向反中,只是力度之分,而且明年中期選舉有相當機會由共和黨重奪國會,這對中國也不是好消息。的確,美國兩黨惡鬥,或會影響美國內政營運、國力和國際形象,但外交上反中政策不會因此改變。北京方面亦似乎無停止戰狼外交的跡象。因此中歐關係的變動或要看歐洲內部因素。

德國新政府上如何影響中德關係

最新的改變,自然是德國新政府上台,結束默克爾16年管治。有些人說默克爾親中,個人則傾向認為她是中間派喜歡四平八穩(在多數議題上她都是如此,除了移民問題),加上她所屬的基民黨跟商界友好,又任職16年之久,所以即使中美關係急劇轉差,德國的改變幅度較小,就令它顯得好像親中。實際上從本文開首的舉例可見,以德國為首的歐盟整體上是有跟隨美國改變,只是幅度較小。可是當新政府加入了更明確反中的政黨,的確可能令德國以至歐盟更加配合美國。

德國新政府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前者過去8年加入了默克爾政府,本身外交立場跟基民黨差距不大,對中偏中間派,但換入的綠黨和自民黨都明確支持人權外交和加強應對中國。新總理朔爾茨是社民黨,新外長卻是綠黨,國會議席和內閣席位都是綠黨加自民黨多於社民黨,加上朔爾茨地位不及做了16年的默克爾那麼穩固,可以肯定對中會較上屆政府強硬,雖然具體上德國會怎麼做仍是未確實。

再看歐盟其他國家,法國來年也會大選,暫時馬克龍仍在民調領先,連任機會較大。另一個會大選且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民調指反對派正急速追上執政黨。之前也提過,匈牙利是目前歐盟唯一明確親中的,如現屆政府下台,或令中國失去歐盟內最後一個幫手。事實上對中政策正成為匈牙利一個重大爭議,數月前首都布達佩斯就有大型示威反對復旦大學到該地建分校,反對派說如果明年勝出大選將叫停復旦和中資支持的鐵路項目。所以,短期內中歐關係改善的機會並不樂觀。

文:假才子(傳媒工作者、比較政治碩士、假大空冒牌才子一名)

觀察新聞|2021年中歐關係回顧和展望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