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連續兩年錄千億財赤,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政府發債上作出多項建議,務求增加港府基建上的可用資金,當中包括計劃未來5年、每年發債950億至1,350億元,以推動北部都會區及其他基建項目。
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去年預算案建議將「政府綠色債券計劃」涵蓋的範疇擴大至可持續金融項目,並成立「基礎建設債券計劃」,為基建項目融資,未來會將兩項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訂為5,000億元,以增加額度調配的靈活性,集資所得將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投資於有利長遠發展的項目。而兩計劃將逐步取代「政府債券計劃」。
來年涉1200億 零售佔700億
另外,政府2024/25年度將發債1,200億元,當中700億元為零售部分,包括500億元銀色債券,以及200億元綠色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陳茂波指,相關發債除了推動普惠金融,亦提高市民對基建及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參與感」。
陳茂波又表示,政府會繼續嚴守財政紀律,維持政府借貸於穩健水平,預計在2024/25年度至2028/29年度期間,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將介乎9%至13%,遠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
港府過去數年的發債規模逐年增加,截至上月底止未償還政府債券近2,500億元,當中今年到期約佔700億元,市場有聲音擔心政府發債不但不能解決財赤,更會增加負債風險。不過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昨在電台節目上表示,港府發債規模佔GDP比例低,仍有空間發行更多債券,惟要避免將資金用於政府日常運作,否則難以透過投資獲取回報,償還本金及利息。
強調資金不會用於經常開支
陳茂波昨再次強調,發債所得資金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至於發債的時機,他承認需要掌握,尤其要留意利率走勢及其他機構的發債時間,以免市場過於「擠擁」而影響需求。他又指,港府借貸水平穩健,在發債上有足夠靈活性,如需求配合更有增發的空間;並指部分零售債受歡迎,是穩定安全的投資選擇,市民又可從中參與基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