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氣氛加上移民潮,導致醫護人才流失問題嚴重。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下稱:醫專)今年迎來成立30周年,醫專上周五在傳媒茶聚期間,醫專主席梁嘉傑教授表示立法會早前通過《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後,至今醫專已協助十多位非本地培訓醫生接受評核。「透過我們的『專科註冊資格審核』和『專科資歷審核』機制,以相同的審核標準,公平、客觀和透明地整體審核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資歷,與我們認可的資格之可比性。」他不擔心香港的醫護就業環境,期望隨著疫情限制結束後,將會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而醫專將會積極配合香港醫療體系發展,推行不同措施協助紓緩人手不足問題。
醫專協辦網上研討會 關注醫療誤殺的法律問題
至於最近引起業界極大回響,有關2017年女病人鄧桂思被懷疑因被開漏藥而導致離世的案件,事隔6年後兩名醫生被控誤殺的事件,梁嘉傑教授當日表示醫專極度關注事件,而周末期間已聯同港大醫學院與法律學院合辦網上研討會,向業界及學生講解「醫療過失殺人」的法律原則,有出席醫生認為有助了解更多知識,惟未能釐清箇中的刑責問題,對造成醫療失誤、醫療誤殺等界線未明,長遠或影響醫生士氣。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重申「一人一家庭醫生」的重要性
政府在去年底推出了「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周偉強醫生也在上周五的專題分享活動上表示,「落實『一人一家庭醫生』可發揮多重功能。家庭醫生作為『以人為本』的專家,為各個年齡層的人在不同生命階段提供可及的、持續的、全面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幫助個人和家庭管理急性及慢性疾病,提供預期和預防性護理,並根據人們在不同的生命旅程中的需要協調跨專業護理。」他又舉例香港人口約750萬,根據中國家庭醫生與人口比例(1:2,000)而言,需要3,750名家庭醫生以維持優質的基層醫療系統;若醫生的平均工作年期為40年,即每年須培訓近100名家庭醫生,才能提供可持續的醫療服務。
身兼醫務衛生局基層醫療健康專員、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長彭飛舟醫生亦認同周偉強醫生的觀點,坦言香港醫療體系過於著數專科診斷,大眾忽略家庭醫生對公共衛生預防的重要性,導致病人出現病徵時,已直接到公營醫院及專科排期求醫,對醫療體系構成壓力。「『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預防為重和社區為中心,強調一人一家庭醫生,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其中因應現時的《基層醫療名冊》新制度,需要制定登記加入名冊的培訓要求以及每年的定期培訓內容,當中需要醫專和轄下學院的配合和支持,以確保他們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術。」他強調醫療行政需要重新思考經營模式,他作為政府相關項目專員及社會醫學學院院長,呼籲業界共同探討。
倡議修改《輔助醫療業條例》梁嘉傑:免轉介不等同免診斷
另一方面,政府早前建議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涉及免醫生轉介的議題。醫專主席梁教授強調,「病人『免轉介』並不等同『免診斷』,例如可在特定情況下試行,患者曾就同樣的症狀就醫並作出轉介,在一定時期之內出現相同的症狀或可直接接受物理治療師的治療。」他又贊同容許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方面,「建議需配合中醫培訓和能力認證,以將來成立的中醫醫院作試點,讓其轉介病人進行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並可探討在中醫醫院以外,於既定的範疇之內(如限於四肢骨骼之X光片),容許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成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