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華表示,醫專今年首季將推出預設醫療指示「最佳實務指引」。(羅庸軒攝)](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_with_watermark_webp/public/2025-02/i9jr4rnkswrm.jpeg.webp?itok=s8UMqW7n×tamp=1739308308)
謝文華表示,醫專今年首季將推出預設醫療指示「最佳實務指引」。(羅庸軒攝)
涵蓋「預設醫療指示」和「不作心肺復甦術命令」的《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明年5月生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今年首季將推出「最佳實務指引」,透過列舉案例場景和常見問題,為醫生提供實務指引和解釋條例,在條例生效前亦會舉辦3場研討會。
醫專專業及道德倫理委員會之「預設醫療指示專責小組」召集人謝文華在傳媒午宴稱,政府稍後公布的預設醫療指示(AMD)細節操作較複雜,希望透過指引讓醫生熟悉AMD法定表格、學懂評估AMD的有效和適用性等。她透露,首階段以紙本形式簽署的AMD,會鼓勵市民上傳副本至醫健通存檔,下一階段會發展至醫健通電子簽署文件。當醫健通和醫管局的臨床醫療資訊管理系統知悉病人有簽署AMD,便會在系統上以紅色旗幟標示,系統會每小時同步一次,「幾乎等於實時。」
與病人商討簽署AMD也需培訓
謝文華提到,法律上醫生沒有責任主動了解病人有否簽署AMD,當醫生合理且誠實地相信病人沒有AMD時,進行心肺復甦術等治療時不會有法律責任,但提醒醫生要清楚記錄當刻決定治療與否的過程。另外,她指出醫生與病人和家屬的溝通過程也要培訓,加上團隊建議病人簽署AMD前需要經過多次商討,「唔係一次討論就逼病人簽」,又說相關責任並非全部由醫生負起,「社工家訪嘅時候都可以同病人再傾。」
能力為本教育盼加強學員導師溝通
另外,新任醫專主席李錦滔在同一場合稱,擁有專科資格的醫生不代表「識教人」,未來將加強導師培訓發展、檢視和更新培訓與評核標準及程序等。他提到,醫專轄下各個學院將逐步改用「以能力為本的醫學教育」,取代傳統的醫學教育並統一各學院培訓模式,以加強在職培訓。他指新方式有別於過往單次評核模式,將會以電話電子應用程式加強學員與導師、學院之間的溝通,紀錄學習過程和找出缺失,同時會透過「直接觀察手術技能」和從情景案例討論不同病患中學習,如觀察醫生如何為肺積水病人抽肺水、處理麻醉程序等。
醫專現時有約2,800名學員和約3,500名導師,李錦滔希望透過「以能力為本的醫學教育」,提升專科醫生為他人培訓的能力,構建教育者的專業身分和誠信、培訓更優秀導師以確保高質素教育,從而最終改善醫療服務和病人護理,又說相關教育設計會以證據為本設計課程、採取實踐與應用的體驗式教學,以及提供回饋和思考的機會。
醫專過去兩年與深圳合作的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至今有9間醫院提供腫瘤科、急診科、婦產科、麻醉科等7個專科的專科培訓,深圳至今已有126名學員參與,未來亦計劃加入骨科、精神科和耳鼻喉科。李錦滔稱,兩地專科醫生迄今都沒有互認機制,任何海外專科醫生欲來港執業,都需要經過審批和登記,但指出目前在當地受訓的醫生都要通過3年駐院和4年專科培訓才能取得資格,有信心透過互認資格增強本港人才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