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香港橋王」之稱的土木工程署前署長劉正光(圖),見證青馬大橋的「成長」,由八十年代參與籌備前期工程,至97年建成開通,這個大橋總工程師從不缺席。近年不少大型基建均陷入超支漩渦,劉正光稱,當年興建青馬大橋有周詳計劃及時間表,要求承建商在指定時間須完成某工序,否則便扣錢,工程合約內寫得清清楚楚,故「寫合約要辛苦好多」,不明白為何現在大型基建難以執行。
運房局長張炳良卸任前指,綜觀全球「十個基建,九個超支」,圖為本港大型基建工程超支解畫。75歲的劉正光早前接受訪問時並不同意,反駁「你估一定超支㗎?」,以青馬大橋為例,採用「固定總包價格合約」,控制在約72億元造價完工。他說,當年在草擬工程合約時,為承建商訂明時間表,抓緊工程進度,「每一層(工序)都傾得好緊,每個月要俾幾多錢,如果做唔到要扣錢」,認為現時工程各自為政,但求自己工序無出錯就算,令基建超支成常態。
有著完備規劃,劉正光憶述,青馬大橋只需4年半已建好,之後半年作一系列機電及行車測試,直至97年開通,打通與機場連接。他解釋,昔日曾考慮建海底隧道接駁大嶼山,但建隧道易「入水」,風險較大,造價亦較建橋高超過一倍,最後拍板建青馬大橋。現時談起建橋經歷仍見劉正光露出淡淡自豪:「無可能再有咁嘅機會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