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白海豚
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數量由2003年的158條,急劇下降至2020年僅37條,減少七成六。中大研究發現,北大嶼山一帶的海豚受填海、高速船和水質污染的影響最為嚴重,該海域經歷了巨大變化,包括興建機場第三跑道、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和東涌填海等,導致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嚴重減少。相對而言,大嶼山其他海域所受的影響較輕。
研究獲機場管理局「改善海洋生態基金」資助
研究獲機場管理局「改善海洋生態基金」資助,利用1996年至2020年的數據構建了一個創新的綜合統計模型,針對大嶼山附近六個水域,分析13種包括海面溫度、水質、高速船數量、填海造地資料和漁獲量等,可能影響海豚數量的自然及人為因素。

中華白海豚
長期數據分析更準確了解種群趨勢
研究通訊作者梁沛健博士表示,「香港過往對中華白海豚的監測側重於東部水域,對於牠們主要棲息的西部水域卻缺乏長期的持續監測計劃。因此,對該水域25年以上的長期數據進行樣線法調查,能夠更準確了解香港海豚的種群趨勢。」
棲息地持續退化 保護措施不足
研究團隊指出,儘管設立了北大嶼山海岸公園,但由於棲息地持續退化,現有保護措施顯得不足。最近公布的機場城市新規劃大力推動遊艇經濟產業,將進一步加劇對海豚棲息地的干擾。
梁沛健指,採取全面措施保護海豚迫在眉睫,相關政府機構需要透過全面、以科學為導向的策略,優先保護棲息地,規範有害行為,以減少對中華白海豚造成的人為壓力,扭轉其數量下降的趨勢,確保這一物種的延續,維護海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