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到訪大館,不是為其藝術展覽,就是為到中庭的酒館和朋友小酌兩杯。而當夜幕低垂,人們歡聲笑語之際,你抬頭看看,會發現有一扇窗仍然亮著燈光。好奇走上三樓,只見一人低頭默默穿針引線縫衣,相伴只有收音機中的聲音。道明來意後,阮師傅便拿出珍藏多年的白蘭地,談起他這55年的裁縫人生。
文:Maggie 攝:陳奕釗
於軍營打好基本功
年少時阮師傅便在英軍軍營中幫忙製衣。那時軍服需求量大,又經常要修修補補,起貨要快而準,更要合符制服式樣,阮師傅坦言一開始亦受到不少質疑:「始終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和上海或廣東工的要求會有些不同,但起貨又要快。我便自己練成一套方法,不用紙樣去裁和記錄,但做出來的軍服質素依舊,令他們另眼相看。」得到認可後,他便在石崗和赤柱軍營開設洋服店,為英軍縫製筆挺的軍服和慶典服飾。後來1981年蘇格蘭衛兵到訪,他更開始學習縫製蘇格蘭裙。
一件好的洋服
說起怎樣為一件好的洋服,阮師傅簡而精地答:「要Fit like a glover。」一件好的西裝,應該要好像人的第二層皮膚一般,穿上時不應感到任何的束縛。「不過一切都要以客人的需求為先,有些客人愛寬鬆一些,認為這樣更時尚,我也會做給他,這才叫度身定製。」阮師傅說。除了要貼合客人的體態,還要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從而去建立客人和裁縫之間的信任,所以阮師傅有不少客人都是光顧了逾十年的老主顧。
香港洋服興衰
隨著年代變遷,手工洋服店日漸被快時尚取代,除了是消費習慣改變外,更多是越來越少港人知道本港仍有手製西裝:「有些年輕人經朋友介紹來,說過往他買西裝便是入舖頭看自己扣得上鈕便算,從來不知道合身的西裝可以如此舒服。」而過往不少上海裁縫於戰後五十年代來港,在皇后大道中、灣仔、北角、尖沙咀等開設洋服店,令香港洋服業遠近聞名。阮師傅亦表示,當年不少人來港都會訂幾套西裝才走,貪其起貨快手工好。
堅持香港製造
行業式微,少人入行,還堅持在香港製造,成本自然更高。問及為何堅持,他只道:「質素的控制是最重要的,若我交給廠做是可以,但過不了自己的那關。」年過七旬的阮師傅,每天11點回到店內,堅持為每位客人度身做衫,不時做到尾班車也錯過了。他卻從未感到厭倦:「好感恩自己有一門手藝得人欣賞,自己喜歡又可以養家活兒,所以做得一日我都會做落去。」看著師傅言談間喜悅的神色,和一件件掛在師傅背後的西服,便知他對工作的滿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