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1-04-26 04:30:00
日報

【觀察】英國王室如何存續至今

分享:
王室辦喪禮亦需遵守社交距離等防疫限制。

王室辦喪禮亦需遵守社交距離等防疫限制。

英國菲臘親王離世,因應疫情,喪禮減省了但仍隆重,令人看到英國流傳至今的歷史文化的巧妙。但同時,BBC收到大量投訴指花了太多篇幅報道,皆因英國也有民眾對王室新聞無興趣,甚至有如前工黨黨魁郝爾彬更曾支持廢除王室,而上月亨利王子和梅根在訪問中批評王室守舊也掀起一陣風波,都令人思考,為何廿一世紀了,英國還要保留王室?這跟民主又是否相符?
 

其實王室的存續並非必然。上世紀,歐洲就有俄羅斯、奧地利、德國、意大利、葡萄牙等多國王室被推翻(大多數是英國王室親戚,因通婚是常事),其中俄國末代沙皇一家更被共產黨全數處決,菲臘親王本人也是來自希臘王室的落難王子。即使存續的也有因像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般因個人醜聞而退位的例子。英國歷史上亦曾有數次大叛亂,十七世紀就有過查理一世就被叛軍處決,英國一度變成共和國,後來君主復辟,又發生「光榮革命」逼走詹姆士二世。所以英國王室生存之今,並不簡單。他們明白要維持地位(和使費),必須得到民眾支持。

上月亨利和梅根風波,民調指英國多數人支持王室,美國人則相反,有說是因梅根打的種族牌在美國較有效,亦有說是因英國人對王室較尊重和忠誠,後者當然是外人才說得出。像今次BBC被投訴就可以看到英國很多人對王室的支持並非絕對。過去戴妃離婚和死亡風波,王室民望一度跌至谷底,後來查理斯王儲跟卡米拉再婚,卡米拉也不稱王妃,將來即使查理斯登基她也不稱王后,都可見對民意的顧忌。網絡劇集也整理了其他王室成員的私生活問題,當然近年最大單是安德魯王子捲入性醜聞,令他立即遭割席和雪藏(不知是否有意諷刺,筆者看BBC直播喪禮,畫面影到安德魯王子時,主播說他「久未露面」)。

所以英女王很堅持幾點王室生存之道,不要捲入無謂爭議,不要表達政治立場,不要做大花筒,國家有危機時要共渡時艱等。今次喪禮,因應疫情限聚和社交距離,英女王的坐位要跟其他人隔開,好像很孤零零的,正是想表現抗疫面前連王室都無特權。亨利和梅根風波,更早之前的問題在於二人想維持王室身份又有個人工作和收入,但英女王認為王室被納稅人供養就應全職投入公務,而且私人工作可能會捲入麻煩,所以不允許,必須二擇一(種族歧視則是後來訪問才爆出)。雖然生於王室終究有點先天難做到很貼地,正如戴妃風波時表現出的守舊,但新一代特別是威廉和凱特,都成功建立了正面形象,得到民眾支持。
 

adblk6

君主制與民主制度
至於君主制是否跟民主相符,當然原則上好像不太符合,但英國王室為了維持地位,防止被革命推翻,歷年來完善了制度(十九世紀時的一些政改就獲得英王私下支持),現在英女王完全不行使政治權力,不捲入政治風波,甚至大件事如蘇獨和脫歐都不公開表態,將一切都交由民選議會和政府,讓他們有全面管治權,完全尊重民意選擇。

支持女王者又會說,是否甚麼都民選就一定會更好呢?例如,現在因為頭頂有女王,首相名義上並非最高權威,但如果沒了女王,又選了一個錯的人,會否首相會步向獨裁,是否比維持一個無殺傷力的女王風險更大?看看美國是否就民主質素比英國好(尤其是英國很多人不喜歡特朗普)?相對的,在首相和政策經常轉換和社會經常出現分化下,英女王永遠一樣的表現,反而成了穩定象徵和凝聚社會的作用。一些其他功能,像英國國教會教主,大學和社會組織名義贊助人等,也較適合由王室成員出任,以表現出無政治立場和歷史背景。最後,英國王室是英國國際形象和品牌的一部分,這同樣是民選政客難以取代的。

換句話講,君主制跟民主最相左的問題已經解決,就是君主再無實權,政務完全由民選政客負責,而維護虛位君主有其功能和好處,現在的安排可說是取得了平衡。這基本上是以退為進,以放棄治權換來自身地位(和財產)的存續。甚至,因為王室明白地位得來不易,儘管他們不是民選,他們實際上需要爭取民意支持,甚至可能比一些獨裁政權、民選政客更重視。何況還有絕招,就是大不了王室真的有問題時再廢除囉,不用急著現在做。於是名義上是事頭的英女王,反而受到多種有形無形的制約。這就是英國王室存續至今的原因。


文:假才子(傳媒工作者、比較政治碩士、假大空冒牌才子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