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有人將一些生長得「醜樣」但無損品質蔬果棄掉;又或是食品只過了「此日期前最佳 (Best Before) 」日期,食物亦無變壞下而棄之,這會造成「剩食」的浪費。有調查發現,僅7.2%人準確地知道甚麼是「剩食」;近四成人將剩食當廢物處理,大部分人未嘗參與捐贈食物。調查組織指,研究結果反映香港市民需要多了解「剩食」。
食安中心資料顯示,食品上的「此日期或之前食用(Use By)」日期關乎食物安全,過期後便不能吃。但「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日期關乎食物品質而非安全。食品在過「最佳」日期後仍可供安全食用,但品質或非最佳。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5月8至27日訪問567人,35.1%受訪者指知道有「剩食」,但理解並不準確。僅7.2%準確知道甚麼是「剩食」。所謂「剩食」即未過食用期、可安全食用的剩餘食物。
就家中有多餘的食物,受訪者或其家人一般會正常食用(64.9%),但有39.51%人當廢物處理。21.34%會將多餘食物捐給食物回收機構。主要途徑為「商場/屋苑食物收集箱」(19.58%)。未嘗參與捐贈食物的人表示,因「沒有相關資訊」(60.3%)及「沒有方便的收集點」(56.8%)。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高級講師陳緯樑指,市民對剩食及食品捐贈的認識及參與都甚為不足,有關機構有很大的空間擴展相關服務,讓市民發揮食物的價值。
為推動全民惜食,惜食堂由即日起至6月5日推行世界惜食周,於昨舉行啟動禮,除策略夥伴信和集團,包括百佳超級市場、美心集團等參與機構逾100名代表出席活動。活動期間剩食回收點將增加至200個。信和集團於旗下商場放智能「食物捐贈機」,供集團獎賞計劃S+REWARDS的會員捐贈剩食並獲取積分。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區詩敏在啟動儀式表示,廚餘佔本港都市固體廢物三成,捐贈剩食除可助人外,更能推動源頭減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