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樓市下挫,才晉高等教育學院及高峰進修學院院長蘇偉文相信,中美關係未來四年仍然不佳,香港經濟暫難扭轉。但香港非一去不返,外資需時回歸,而疫情對世界經濟改變巨大,各國由全球化分工走向保護主義,增加貿易壁壘,但長遠會改善。他又認為,香港經濟暫未有明確的出路,惟創科是希望之一,仍須投資。記者:曾偉龍
疫後全球經濟格局改變,香港本地政局亦遽變,有指本港對外資失去吸引力。蘇偉文認為,經濟有循環,不會長期在谷底徘徊,「除非香港一去不返,但唔會咁差」,而現時港股市場不佳,故資金未流入香港是正常現象,但現時股值便宜,資金始終會回歸,「資金係冇祖國嘅,資金嘅定義係逐利……(資金)會慢慢回來,唔使太擔心,但要take time(需時)」。
他認為,疫情改變了世界經濟,過去各國相信全球化分工,令大家更為有利,但在疫情期間貿易運輸受阻,各國亦考慮將重要的生產收回本國,國際間的壁壘亦有增加,由自由主義走到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但會返到新嘅均衡點,冇以前咁開放,亦唔似而家只係睇住自己」。他認為,世界距離找到新均衡點仍需要一些時間,但繼續差下去的空間不多,「即使特朗普再上台,已經有個極限,可以出嘅招都已出到咁上下,要禁嘅嘢,差不多禁晒,除非完全同中國脫鈎,就無話可說」。
展望未來經濟,蘇偉文認為,外圍環境方面,在台灣和美國大選後,未來四年中美關係仍難改善,「香港夾喺中間,一定唔會好」,而內地經濟增長勢頭放緩,加上內地房地產市場有很多課題,內地經濟不佳,亦會影響香港總體經濟發展,而來港資金減少,股市成交減少,寫字樓空置率亦增加。
在家工作帶來變化
至於樓市、租金下跌,蘇偉文認為,疫後工作模式轉變,有不少金融機構容許員工一周有兩天在家工作,「當某個行業有40%人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需要商業樓面就會低咗,商業區放飯的需求亦細咗」,加上科技進步,未來虛擬辦公室或能取代更多實體辦公室的功能,這些結構性改變均會令租金和地價帶來壓力。
樓市向下,他又認為,除非突然發生利好因素,目前環境並不利於樓市大幅向上,但相比1997年買樓槓桿比例高,銀行借出房貸可有壓力測試評估業主負擔能力,並包括利息上升的情況,加上不少物業已經供完,故不擔心負資產的情況,反而擔憂負財富效應,「(業主)原本諗住愈住愈多錢,供落去愈來愈唔開心,見唔返家鄉」,影響消費意欲。
投資創科十個項目九個失敗
港府努力投資創科,是否香港經濟的出路?蘇偉文認為,必須投資創科,但難言是香港經濟的出路,只能說是希望之一,因為投資創科十個項目有九個項目失敗,社會須容忍很大的失敗率。但即使有創科成果,亦要視乎能否支撐整體經濟發展,「如果發明咗神丹仙藥醫到絕症,個個都要嚟香港打呢支針,就會有好多其他嘢可以搞到……一間台積電都撐起成個台灣啦」。他認為,香港具有發展創科的優勢,因內地有很多優秀科學家,香港的體制令他們有較大發揮空間,包括較容易上網查找資料,人員的流動亦較容易,方便參與國際會議,而硬體上香港的運輸物流先進,亦可配合。他相信,香港兩間醫學院排名很高,尤其生物工程的科研上很有優勢。
除了投資創科,蘇偉文指,香港亦要繼續保持原有優勢產業的發展,包括檢測認證和仲裁等,而未來在大灣區融合下,香港不應變成與內地一樣,而應保持香港特色,發揮「連繫人」角色,因香港兩文三語仍比內地優勝,明白內地和國際的標準和做法,「尤其專業人士一個術語就完全明白需要啲乜,香港可以講返俾內地行家要點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