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擁有完善的公共醫療系統,但仍不時會出現病人「有藥無錢醫」情況。以本港頭號殺手肺癌為例,雖然不斷研發出療效更佳的新藥可延長病人存活期,卻因藥費高昂而又未被納入安全網,令不少低收入的基層病人只能用「安全網」內較舊式的藥物,大大影響治療效果。
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2022年本港肺癌新症共5,707宗,佔癌症新症總數16.1%。數據顯示整體肺癌患者五年相對存活率為21.8%;其中第四期患者僅7.8%。
ALK第三代藥助減腦轉移
香港肺癌基金會名譽顧問、臨床腫瘤科專科劉健生醫生表示,肺癌有接近80%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約4%為ALK基因變異陽性肺癌(簡稱ALK肺癌),確診後三年內六成患者會出現腦轉移;其他肺癌僅四成。與其他肺癌比較,ALK肺癌患者通常較年輕,病發中位數為50歲,女性患者較多,亦多為非吸煙人士。
ALK肺癌一線治療一般會採用標靶藥,惟劉健生醫生說:「以往約有半數患者在使用第一代ALK抑制劑一年半內惡化,主要因為血腦屏障阻礙肺癌藥入腦,影響藥效。」幸好ALK抑制劑已發展至第三代,與第一代相比,劉醫生指一線治療採用第三代ALK抑制劑的話,治療有效率達80%以上;五年沒出現腦轉移的患者達92%,所以他認為ALK肺癌患者愈早用第三代ALK抑制劑治療,存活期愈長,對腦部的保護更好。
最令人鼓舞的是,最新研究顯示第三代ALK抑制劑治療組中有60%患者的無惡化生存期已超過五年,預期五年時間仍會繼續延長,即代表超過半數患者在進行治療後五年或以上仍未復發或轉差。
議員提倡應得平等治療機會
雖然第三代ALK抑制劑療效更理想,但本港仍未將其完全納入「安全網」。一向關注香港醫療福利的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在各方努力下,2024年底已成功爭取為腦轉移的ALK肺癌患者納入第三代ALK抑制劑於安全網,惟未有腦轉移患者仍未能享有資助。「一人患癌,全家受罪,我希望所有癌症患者都能得到適切的治療機會,挽救生命,減低家庭壓力。」葛珮帆續稱,已有研究顯示,若能盡早在非腦轉移的ALK肺癌病人身上使用新一代標靶治療,腦轉移的風險可以大大降低,對於政府醫療開支(如治療腦轉移的腦電療)亦會相應減低。
病人組織促加快ALK第三代藥物全面納入安全網
癌症病人組織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指出,有調查反映不少肺癌病人因為經濟問題最終使用次選藥物,錯過了及早獲得適切治療的機會。「保障市民健康、病人『病有所醫』是政府應有之義。好像第三代ALK肺癌藥物,由香港衞生署註冊,到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再申請納入安全網,已經等了4年。病人可以再等多久呢?」他期望政府能制定長遠針對癌症的政策,改善新藥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速度較慢情況,讓更多病人受惠。他亦希望政府能優先向病人提供早期肺癌篩查資助,達至「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若能盡早發現癌症,治療效果會更佳,同時亦能提升病人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