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通關,便利香港居民自助出入境檢查系統的「e-道」推出至今廿年,近年更發展至利用容貌識別技術的「非觸式e-道」,取代傳統指紋辨識,提升市民和旅客往返香港口岸的過關效率,且保安可靠。這種「無痛」輕鬆出入境,締造友善迎賓形象,正是香港實踐智慧城市的最佳範例。早前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入境處)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首次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探索推動各種適用於本港出入境場景的創新科技應用,提供更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
新合作聚焦四大範疇 研質效俱備公共服務
善用創新科技、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於海、陸、空各口岸探討更成熟可靠與便利的出入境措施,有助建設安全城市。有見及此,4月30日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及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見證下,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和入境事務處處長郭俊峯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就「創新通關模式」、「生物特徵認證」、「人工智能技術」與「機械人技術」4大範疇,在符合香港實際出入境場景下,探討與調整上述項目的實施可行性。
入境處郭俊峯:推動香港成智慧城市
入境處處長郭俊峯表示,自2004年推出「e-道」以來,處方一直積極採用先進科技與創新思維,提升服務質素並確保安全高效的公共服務。「入境處積極響應特區政府推動『智慧城市』政策,是次與應科院的合作,可謂以行動表達對該目標的落實支持,同時推動本地科技研發,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意義,讓市民與旅客體驗香港創新科技,在智慧出行所帶來的好處。」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則感謝入境處選擇與應科院共同合作,支持港產科技研究。「今次雙方合作將起示範作用,鼓勵鄰近智慧城市使用創新科技,為各地民眾帶來更多便利。」他又表示應科院致力推廣香港研發的創新科技,透過「政產學研」跨界合作,鞏固香港作為技術轉移樞紐的地位。
探討免下車過關「創新通關模式」可行性
在簽署儀式當日,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逐一簡介核心科研成果,包括多重攝影機矩陣感測融合技術,藉快速搜尋AI演算法、「去失焦」與「去模糊」引擎,以及臉部辨識和臉部正面化技術等。他指出,這些先進技術,能在短時間內識別及捕捉移動中的目標,有機會讓旅客在毋須下車的情況下,安全可靠地過關,提升效率。
「例如部分車輛後座並沒有可活動的車窗,我們研發的嶄新技術,可讓這些車輛進行出入境檢查時,在隔着玻璃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進行核對影像的工作,實現通關自動化。」他坦言,在是次合作涉及的應科院創新科技中,以「創新通關模式」的可行性最高、部署難度最低,對此,郭處長亦深感贊同。
生物特徵認證、人工智能技術與巡邏機械人
談到智慧出行,其實整個通關程序不止「e-道」,事關現今犯罪手法日新月異,以假亂真的易容和變聲,成功躲避檢查的國際新聞偶有發生。所以用於阻截問題目標的其他嶄新科技應用,在今次合作備忘錄也有觸及,包括研究採用嶄新生物特徵認證技術提升服務水平和執法能力,亦會探索利用生成式AI大模型與巡邏機械人技術,協助加強邊境保安和簡化出入境手續。葉博士續說,「生物特徵認證即是運用智能聲紋辨識技術,來協助內部安全管理。我們與入境處合研SRE(Speech Recognition Engine),其中一個應用可通過語音轉錄文字能力,同時結合AI和大數據,辦識不同國家或地區語言,簡化入境前線同事於處理出入境程序時的翻譯步驟。」
他又指應科院具備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協助處方識別安全漏洞及主動偵測威脅,同時保護敏感資料,提升入境處公眾服務的安全性。「加上在邊關設置能夠掃描車輛、船隻和口岸環境的監控巡邏機械人,全天候尋找潛在藏匿地點或可疑活動威脅,防範於未然。」葉博士補充。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