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費融資|金管局:2023年收48宗銀行投訴呈上升趨勢,涉銷售陳述失實。
近年在高息環境下,環球金融市場面對不少新挑戰,市民在做好個人財政規劃及投資部署時都多加留意。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撰文表示,香港2023年保費融資收48宗銀行投訴,呈上升趨勢,當中涉及銷售陳述失實等,提醒市民在決定進行保費融資前,應仔細閱讀保單及貸款文件,清楚了解相關特點與風險。
阮國恒在金管局網誌《匯思》撰文指,保費融資為一項貸款安排,也是財富管理中一種常見的做法。客戶從貸款機構(銀行或非銀行機構)借入資金,用作購買新保單的保費,同時將該保單的權益作為抵押品以支持相關的貸款,當保單回報高於貸款利息成本時,便可以賺取兩者之間的息差。
保費融資有風險或受大幅虧損
他表示,保費融資需注意浮動的利息成本,因利率走勢並非一成不變;第二,非保證收益及匯率波動,部分保單的回報並不是保證收益,實際收益因此可能會低於利益說明文件中顯示的金額,當保費融資貸款的利息成本高於保單實際回報時就會蒙受財務損失;第三,提前退保虧損的風險,即利率上升會加重投保人的利息成本,假如客戶未能償還利息,或按照銀行要求還款,就可能要退保以償還貸款,或蒙受大幅虧損。
2023年收48宗有關保費融資銀行投訴
阮國恒表示,金管局於2021、2022及2023年分別收到4宗、34宗及48宗有關保費融資的銀行投訴,雖然宗數不多,卻呈上升趨勢。近期的投訴主要圍繞三方面,包括客戶聲稱不知道從銀行獲取了貸款並誤以為每月支付的款項是保費而非貸款利息。部分投訴為銷售人員的陳述失實,例如保單的紅利一定足以彌補利息支出,或保費融資的槓桿效應一定可帶來更高回報等,以及稱銷售人員在負擔能力評估中誇大客戶的流動資產,以獲批保費較高的保單。
阮國恒補充,金管局與銀行界致力保障客戶利益的同時,客戶亦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審慎行事。市民在決定進行保費融資前,應仔細閱讀保單及貸款文件,清楚了解相關特點與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