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府財政儲備較2019年高峰跌3成。(資料圖片)
立法會秘書處發表有關2023至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的《研究簡報》,指在疫情持續影響下,本港公共財政狀況出現重大變化,相較2019年3月高峰,財政儲備減少3,536億港元,跌幅高達30%。
財政儲備僅足以應付12個月政府開支
報告指出,若非因為發行債券及回撥房屋儲備金結餘,財政儲備於過去4年的流失總額更可能高達5,649億港元或48%。現時的財政儲備僅足以應付12個月的政府開支,至少是27年來的最低水平。
去年派1萬元消費券經濟提振作用弱
報告表示,偏緊的財政情況,導致今年的一次性紓緩措施規模較小,相關金額減半至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低於3年疫情期的2.8%至4.6%。而去年次輪派發1萬港元消費券,其經濟提振作用較為微弱,部分是由於受到第五波疫情的持續影響,但報告料今年第3輪派發的5,000元消費券,其經濟提振作用較為理想,因社會正復常,宏觀經濟亦明顯改善。
此外,政府近年負債增加亦引起社會關注,政府增加發行綠色債券,導致其未償還貸款餘額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在過去4年由0.3%上升至4.3%;面對持續財政赤字,社會又再出現要求稅務改革的聲音,國基會建議香港進行「全面稅制改革」,以擴大稅基,並重建財政緩衝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