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巧合地愛上健身
現在健身已經成為了趨勢,可是大家對健身又有多少的了解呢?身兼健美選手、博士後研究員和大學講師的健身界新星的何思德Robin,或許能為大家帶來對健身的啟發。
從2009年剛讀大學的Dr. Ho還是名游水運動員,在澳洲機緣巧合地首次接觸了健身。當時他接觸到好幾名健美身材的欖球員身材魁梧,令他開始想追隨他們的步伐。YouTube是個好導師,當時主要靠是上網看影片教學,加上與別人交流學習相關知識。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的進步快速,自覺有不錯的天賦並一直努力。
記者︰黃熙民
結合理論與實踐 找出自己的一套
到了2022年,疫情過後Dr. Ho終於迎來第一場健美比賽,可是空擁有豐富的運動科學知識,卻沒有經驗。為了備戰他做過資料搜集,卻發現很多的備戰方法的問題,都是把簡單複雜化,例如斷食、斷鹽的方法過於複雜而無謂。
因此,Dr. Ho依照自己的科學知識來分析各種備戰方法,從而找出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他建議備戰減脂期應至少3個月,減低減脂的壓力及方便調整:「有些人把自己的備戰時期安排得很短,這樣減脂很不健康,肌肉也會流失。」
於2022年首次參賽,Dr. Ho就在香港健美錦標賽-古典健美得到了頭6名,2023年更得到香港健美及運動體適能錦標賽銅獎。藉著博士後研究員的身份,Dr. Ho結合興趣和工作,研究運動科學。他在其中一篇研究中,證明在早上空腹和重訓後做帶氧運動對減脂是最有效的時間,之後他便放在在自己的健美訓練計劃內。
健美|興趣事業兩者兼得 大學講師何思德:一切都是熱誠和自律
健美選手心得分享
要有一個有效而安全的健美訓練,狀態非常重要。Robin會盡量每天睡至少7小時,在重訓前的一餐,預留1小時消化時間,而訓練前也會攝取足夠的增補劑(pre-workout),一絲不苟。如果當天狀態欠佳,會注重訓練下數多於重量。就算是平時訓練也不用過於訓練大重量,因為這未必是增肌的最好方式。表示自己以前是「ego lifting」只在意大重量訓練,到後來發現這樣的進步較慢。持續張力才是增肌訓練的重點,需要感受到每一次下數的離心收縮。
健身錯誤迷思 少走冤枉路
很多人為了修身,認為鍛煉腹肌就能縮小腰圍,可是Robin認為:「練腹肌只是鍛煉肌肉,與脂肪無關,就算做了100下也是一樣的。必須控制飲食和帶氧運動才有用,這是唯一的方法。」
很多人健身練腿也會做槓鈴深蹲,可是槓鈴帶來的增肌效果未必對每個人也有效:「就算自己做槓鈴深蹲,大腿維度也進步得很慢,原因是槓鈴並不能帶來持續張力。不像使用機械,每一秒也對肌肉施加張力。所以如果訓練計劃有槓鈴深蹲而進步並不明顯的人,不妨嘗試使用機械的深蹲。」Robin認為同樣道理放在臥推也一樣,指槓鈴也未必對適合每個人。
健美=用藥?
有些人認為跑步的時候穿多一點,汗流多點的話減脂效果就會更有效,Robin卻不認同:「這樣做只是流失更多水分而已,才會形成變輕的假象。反而在冬天的時候,為了更快熱身,多穿一件衣服能有助身體預熱。」
現在有自然(不用藥)和非自然(可以用藥)的比賽,也有些比賽沒有明確的分界,不過網上對健美討論,總會和「藥」拉上關係。事實上要服用類固醇才能變大隻嗎?
Robin指有些不用藥的人練得比用藥的人好,也視乎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作為崇尚自然的選手,Robin建議說:「應否用藥是個人的選擇,就算用藥也應該去到人體極限才考慮。很多健美人士在很早期就服用,甚至亂用,副作用非常明顯。而這也是不必要的。」他認為健身就是為了健康,不應該讓身體承擔風險。
香港健身室風氣反映文化
香港和澳洲的健美風氣不同,Robin解釋道,「澳洲健身為了強身健體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在香港大部分人也是認為健身就是為了變大隻,追求大肌肉。所以不會主動為了健康而踏入健身房,這情況也許源自健身室的推銷文化。」
健身氛圍也反映了兩地差別,「澳洲的健身室音樂偏向愉快和放鬆,注重享受健身的感覺。反而在香港健身室的音樂感覺比較熱血,有衝勁,好像人人也要去比賽似的。」
樂在其中,才是健美最大的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