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6-08-02 11:00:00

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分享:
人,倒底是怎樣一步一步淪落成為自己也曾鄙視的大人?

人,倒底是怎樣一步一步淪落成為自己也曾鄙視的大人?

被吸引入場看《比海還深》肯定因『是枝裕和』這個日本編導名字,喜歡他的電影總是洋溢著細膩柔和的感情,這次主調仍是他酷愛表達的家庭、親情,故事環繞年少氣盛時也曾得志如今人到中年卻事業、家庭皆觸礁的主角良多(阿部寬飾),他拮据潦倒的生活及他跟家人的相處。故事主題探討人到中年的經歷理想與現實的鴻溝,無奈感嘆:「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擁有文才的良多年自十五年拿過文學獎的一本小說後,便再沒續作,借口做兼職偵探找創作靈感實質不過為糊口,又像離世不久的老父沉迷賭博不時欠債,包括拖欠前妻贍養費,因此良多也常回老家找值錢典當度日。戲中窩囊的良多其實本性善良亦深愛家人,可惜他深愛的兒子知父親人生一團糟並不想似他,不捨的前妻也深知不能再跟他一起,一個被他以偵探資料敲詐勒索的中學生亦憤憤不平說:「我絕不要成為像你這樣的大人!」電影裡其實除了主角良多,其他角色也因種種因素而沒法如願成為自己小時候渴望變成的大人。

adblk6

回到現實,我們的人生也許沒有良多那麼一榻糊塗,可是少年時曾懷抱過的理想渴望過成為的大人,有幾多人成年後回頭看會不曾感受當中的落差?近日,有理想有實力在立法會選舉爭一席的本土民主前線年輕參選人梁天琦所經歷的制度暴力可見端倪,選委會最近強加參選條件篩選參選者資格逼令梁放棄自己原有支持港獨的政治立場,在扭曲、荒誕不公的制度裡,讓筆者更能領略為甚麼許多當初滿載理想為社會服務爭取公義的而投身政治的年輕人最後沒有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在1957年提出的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論,嘗試解釋人的態度 (或行為) 改變是如何發生。其中一個原因,是當人面對兩種認知、行為、或思想與行為不一致的狀況,會感到矛盾不安,並化成一種內在動機,去處理衝突,恢復調和一致的狀況。本土派的興起源自不少人對和理非及溫和抗爭路線沒有成效徹底失望,過往總是不屑泛民向政權妥協退讓劣跡斑斑是出賣市民的政棍,並高舉必須採用更激進更勇武的抗爭手段才可,今日梁卻以權宜之計目標較手段為重要被迫向不合理的篩選制度妥協。這個思行不一的舉動對梁及其他本土派及港獨的人士很可能誘發認知失調的心理狀態。為了處理兩種認知、行為、或認知與行為不一致所帶來的不舒適、不愉快,费斯廷格認為我們常會改變或放棄其中一項認知、行為或降低其重要是性,去配合另一項認知或行為,或吸收更多新的資訊知識去排解兩種認知、行為、思想與行為不一致的矛盾。例如:梁身為參政人其倡議的政治理念是很重要、但此時此刻參選、當選立法會議員是他唯一的目標,沒有退路時自身的較激進的政治理念亦要即時放下,他要盡力爭取參選資格,而為了對知行矛盾的釋懷,見他在一個訪問中亦表示曾讀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政治作為一項志業〉的文開解自己;而本土派或的梁支持者,因梁這次遭遇的困局,亦可能改變過去對向政權妥協是無用是出賣的觀念,認同梁是有必要調節勇武衝衝衝的手法抗爭才可有出路。

adblk7

其實有棱角有理想的年輕人參與政治投入議會並不是今天才出現,跟本土派和梁所遭遇的困局雖然不一,但在建制內要爭取達至某程度的目標或成果,議員政黨無奈要作一些妥協放下一些堅持絕非新鮮事,至於何時務必堅守理念原則何時要接受退讓,在飽嘗利益及權力的果蜜後仍神志清醒拿捏準確,年月增長乃無忘初衷,便是政棍與政治家之分了!

最後,祝願每位有緣閱讀至此的,都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E-mail:[email protected]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