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7-07-18 11:15:00

和平抗爭的力量

分享:
Caption 1: 回報劉曉波先生無私的愛與犧牲絕不會是就此放棄抗爭吧?延續他的遺願,關顧他的愛人劉霞,並繼續推動中國社會改革,是讓公義得以彰顯的最佳辦法。 (AM730資料圖片)

Caption 1: 回報劉曉波先生無私的愛與犧牲絕不會是就此放棄抗爭吧?延續他的遺願,關顧他的愛人劉霞,並繼續推動中國社會改革,是讓公義得以彰顯的最佳辦法。 (AM730資料圖片)

執筆之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先生已獲得真正的自由,軀體不必再受中共與病魔的囚牢及折騰,這位道德巨匠殞落,跟1989年那場民主運動中犧牲的愛國學生、工人、平民同樣令筆者悲憤交織,相對命喪恐怖襲擊或戰火的無辜市民、或因天災造成的饑荒傷亡,這些沒有個人交情的中國人的離世每每令不少香港人感覺更加悲慟、更加憤慨,及更大的動力為他們做一些事情,為甚麼呢?

華人社會深受佛家『因果報應』的思想影響,堅持和平抗爭的者如劉曉波的行動與及結果,違反了一般人對付出與回報應該對等的期盼。例如2003年香港經歷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爆發,不幸染病而失去性命的市民固然令人嘆惜,但當日自願轉到SARS病房工作的公立醫院醫生謝婉雯,最後因此而殉職,便令香港人倍感心疼,讚頌她為「香港女兒」,因為她的不幸是主動去承受救人風險而引起,附符合了華人文化中推崇犧牲小我的道德情操,最終無私的付出卻換來悲劇收場,好人沒好報,失去以努力做好事去獲得好結果的希望或避免不幸的控制能力,會令人感覺更悲憤和不安沮喪!

adblk6

另一個令香港人對劉曉波及在中國抗爭的異見人士所承受的厄運倍感凄酸憤怒的原因,是大家都擁有類近的價值、目標、態度、或被同一獨裁政權無理打壓與折磨的經歷,心理學對人與人之間的好感度和吸引力 (liking and attraction) 的大量研究結果顯示,相似性 (similarity) 是牽動友情愛情等親密情感的一大元素,香港人對民主自由的社會的珍視嚮往,對和平的手法抗爭有多認同從過去多年各場選舉的投票結果、及曾參與過抗爭又經歷過同一政權的野蠻打壓的人數可知一二,對理念與目標相似的中國異見人士,即使素未謀面仍可感到親切和喜歡,這種獨有的親密感也能解釋為甚麼我們在芸芸的人道災難中,對劉曉波及六四抗爭者的苦難感同身受特別揪心。

最後,欲為六四死難者、劉曉波及其家屬做些甚麼,是華人及西方心理學皆存在的特性 —— 回報對方(善意)的對待/付出(reciprocity)。例如每天上學上班途中遇到主動對你說聲早的人,文明人的反應都會回應早晨吧?而儘管今天不是每個子女長大後都能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應該報答父母的付出則肯定是華人社會的價值觀。 近年部份中國人的多財大氣粗及不文明的言行令人厭惡,但作為親歷八九六四的那一代人,對那場蔓延全國的愛國民主運動裡積極參與其中的中國人民所展現的人性光輝不會忘記,所以其時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與親密感較今日高,而北京學運爭取的體制改革若成功亦會惠及香港,因此,筆者相信當年過百萬港人自發上街並以各種途徑參與這場愛國運動,二十多年堅持舉辦六四的維園燭光晚會,以至今天不少人欲為劉曉波及中國所有良心政治犯做些事的動力,都包含了回報對方曾為我們付出的心意。

adblk7

劉曉波以犧牲自己人身自由仁者無敵的抗爭的方法對抗中共的下場悲慘,有人憤慨好人無好報,有人否定以和平抗爭路線作為推動中國/香港社會改變的可能。筆者以為這種論述有欠公道,帶動一場影響全國/港的社會變革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若沒積累充份的條件,智商再高的領袖或多勇猛的神奇女俠也不能成功吧?只要看中共對待劉曉波所展示的惶恐不安,便知道他溫柔平和卻又不屈不撓的抗爭方法感召力量有多強,今日推動變革尚未成功,非戰之罪!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