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流露情緒,我會感覺自己很脆弱、不理性,甚至會質疑自己的能力」、「人總是較喜歡跟愛笑的人相處吧!我如此多愁善感,只會令身邊的人覺得煩厭」。筆者從事青年精神健康工作,不難發現青年對「情緒」有上述片面,甚至傾向負面的理解。能夠對「情緒」作多角度的理解,對精神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覺察主流論述 避免標籤情緒
香港社會對「情緒」的主流論述會影響青年如何看待「情緒」,例如「男子漢流血不流淚」、「解決問題要理性」、「情緒要控制」等。青年容易為情緒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例如:「快樂」是正面的、「傷心」是懦弱的。而為情緒貼上標籤,容易令青年忽略了情緒的價值。
「情緒」是生命重要價值的入口
常跟青年分享一個比喻:弄丟了一支普通的原子筆,你未必會感到可惜及不快。但如果那是由一位重要的朋友親手製作的,你可能會感到相當難過。換個角度,「難過」其實是在訴說你對那位朋友的重視。情緒常跟一些重視的信念、渴望相關。曾有青年和我分享自己常感到煩躁,細問下發現他對現在的生活感迷惘,渴望自己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從情緒入手探索,往往發現那是走進生命重要價值與渴望的入口,聽見內心珍貴的聲音。
主流論述反映一個社群的價值追求,值得保留,重點是如何保持彈性。當青年的情緒被觸動,代表他們有些重視的價值和信念受正受到衝擊和挑戰。我們可以把握機會,先不要急著控制情緒,讓「情緒」自然存在,同時探索背後隱含著哪些價值和信念。從情緒走進生命故事,看見生命的厚度,更明白每一個生命。
撰文:賽馬會平行心間—聖雅各福群會計劃主任尤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