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1月1日,人人也希望收到一份自己喜歡的禮物。父母也花盡心思選購最好的禮物給孩子們。
「媽媽說書是最好的禮物,她讓我自己選擇購買那一本補充練習,我沒有所謂。」7歳的小喬說。
「爸爸說學習很重要,所以他送我去參加英文話劇班作為我的新年禮物,我覺得都可以的。」10歲的小帆說。
「媽媽買了一部最新的iPad 給我,是最好的新年禮物。」小偉高興地說。
不知道最好的禮物對你的定義是甚麼?是收禮物者合用的?或者是你相信對收禮物者最好的?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新年禮物是甚麼呢?在過去的臨床工作中,聽得最多的,不是孩子們要父母給他們買玩具或其他的物質,他們對父母的要求及期望可以說是簡單也可以是不容易做到的。
「我希望媽媽爸爸都開心,這是最好的禮物。」
「我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再吵架,我不要跟著媽媽到婆婆家住。」
「我想爸爸可以拖著媽媽的手,行公園。」
「我希望每天放學回家也見到媽媽開心的笑臉,不用跟爸爸去找媽媽回來。」
孩子的要求看似很簡單。而以上的說話也不是每個孩子能清楚表達給父母知道,有時候孩子也不知道因著這個希望,而「利用」自己來換取父母親快樂的笑臉。有的為父母而努力讀書爭取好成績、有的卻游走在父母身邊化身成「小丑」、「壞蛋」、「暖包」或是「問題主角」,無論是那一個角色,孩子的臉上掛著的卻是另一種的憂愁、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