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症個案急增令市民再度人心惶惶,就算眼睛出現任何不妥,寧可「忍」也不敢求醫,小心病情拖延而失去視力!最近有一位病人發現視力明顯感到模糊,但因擔心疫情下外出求醫會有感染風險,好一段時間沒有理會,直至感到事態嚴重才求醫,一診斷便是「視網膜剝落」,幸而還能及時救治,若延遲多幾天診治,恐怕會永久失明。
故此,雖明白大眾對疫情分外小心,但當出現任何眼疾徵狀也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違疾忌醫。對於疫情下的眼睛檢查措施,門診的做法一般會在約見病人前查詢他們近況,包括臨床指引上的「FTCOC」五大關於傳染病的問題,看看是否屬於肺炎的高危人士:
F – Fever:最近有沒有發燒或其他肺炎徵狀例如咳嗽、喉嚨痛?
T – Travel:最近有沒有外遊及到訪疫情嚴重的地方?
C – Contact History:有沒有曾經接觸確診患者?
O – Occupational Exposure:所屬職業(部分職業有較高感染肺炎的風險例如司機、醫護人員)
C – Clustering:有沒有參與曾有確診患者在場的群組活動?
若情況沒可疑,就會安排約見檢查。病人進診所前須量度體溫,所有專業儀器都會在使用前經過徹底消毒。醫生亦會做足手部清潔及衛生,甚至戴上一次性手套,檢查期間病人不用摘除口罩。不過,醫生可能會與病人有較近的距離,所以通常會在儀器(例如列隙鏡)上安置膠片,以防有任何飛沫接觸或傳播。
然而,如果不幸屬於高危人士例如有發燒、咳嗽徵狀或曾接觸確診患者,則要視乎情況作安排。情況不太嚴重的人士都會先建議改期,及向普通科求醫或作病毒測試;若情況危急,則會安排病人到獨立房間,眼科醫生需要穿著個人防護設備(PPE)為病人進行診斷或治療。
最近在臨床上亦留意有不少紅眼症、眼瘡患者,原因可能是因戴口罩感不適而捽眼,導致眼睛發炎。捽眼不但會增加視網膜穿孔的風險,更有可能因接觸病菌而有感染的風險。應避免捽眼或用手觸摸眼睛,以減低感染風險。
此外,提醒有長期病患、尤其是患有青光眼的患者亦要留意藥物儲備是否充足,及與診所或醫院商討合適的取藥安排,自行停藥或斷續用藥的話,都會令病情轉差而不能逆轉。
作者為眼科專科醫生陳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