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一夕不臥,百日不復」,亦有云「不覓仙方覓睡方」,可見在中華文化中,睡眠向來是身心靈健康的重要一環。
然而,都市人生活忙碌,經常熬夜,平日「透支」了,假日就抱頭大睡;我們常常抓緊每分每秒補眠的機會,以填補平日的「睡債」。這種睡眠習慣又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靈健康呢?
以下是現代人對睡眠不同的常見看法,有些是真相,有些是謬誤,你能分辨誰是誰非嗎?
1. |
看電視或玩手機會讓我更累,有助我入睡。 |
X |
我們的生理時鐘會因應環境因素如光暗、活動水平、進食時間來調節我們的睡眠循環。電視和手機上所發出的「藍光」會混淆你的生理時鐘,干擾你睡眠的節奏。 |
|
|
2. |
睡眠時間越長,我起床時會越精神。 |
X |
研究指出,睡眠時間過長,可能會因腦部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而產生頭痛1, 2。而且,過分追求睡眠長度有時候反而會犧牲了睡眠質素。比方提早醒了後再苦苦嘗試補眠,有時候只是事倍功半。 |
|
|
3. |
「睡前一杯酒」是解決睡眠問題的好方法。 |
X |
雖然酒精有助我們放鬆和入睡,但同時會減短睡眠長度和減低睡眠質素。 |
|
|
4. |
如果長時間未能入睡,數綿羊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
O |
數算簡單而重複的意象(如數綿羊)可能有助放鬆身心。但是,如果你在15至20分鐘內仍未能入睡,繼續在床上與睡眠糾纏也只會令自己愈來愈緊張。這時候應該離開睡房,直到有睡意才回到床上。 |
|
|
5. |
每人每晚平均需要八小時睡眠。 |
X |
在不同年齡,我們對睡眠的需要都不一樣。平均而言,專家建議初生嬰兒每天用12至15小時睡覺、1-5歲幼童用10至14小時、6-13歲小朋友用9至11小時、14-17歲青少年用8至10小時、18-64 歲成人用7至9 小時,而65歲以上長者則用7至8小時。然而,每個人的睡眠需要存在很大個別差異,該報告亦指有些人比上述數字再多睡或少睡一個小時亦沒有問題。何謂「睡得足夠」,視乎我們日間的生活表現有否受到影響。 |
|
|
6. |
發夢代表我昨晚睡得不好。 |
X |
睡眠分為不同階段,包括淺睡期、深層睡眠以及發夢期。我們每晚睡覺時都會經歷每個階段四至六次。
然而,我們有否留意到或記得自己正在發夢,其實視乎我們在哪一個睡眠階段醒來、及記憶系統醒來時的狀態。很多時候我們未必清楚記得剛醒來時發生的事,因而會令我們以為發夢即是「不正常」的睡眠。 |
|
|
7. |
要「一覺瞓天光」才算是睡得好。 |
X |
從腦電波的研究顯示,我們根本不是「一覺瞓天光」的。如前文提及,每晚睡覺都涉及不同程度的睡眠階段,半夢半醒的淺睡都是正常睡眠的一部份。另外,有時候我們在不同睡眠階段之間的轉接點,都會「醒一醒」,只是因為我們很快再入睡才沒有察覺到。 |
看到這裏,你能辨識到多少個謬誤呢?下一集將會分享管理睡眠的心得,敬請留意。
文: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黃國良、實習臨床心理學家崔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