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修讀心理學以前,筆者對這門學問的認知,幾乎都是從傳統大眾媒體,如電視電影得來,以為心理學家的工作,就是在一個佈置寬敞舒適的環境跟客人談天說地,輕輕鬆鬆便能收取費用,感覺真不錯。結果在大學正式修讀這門學科以後,頓悟當初的認知太膚淺,平常跟親友閒話家常分享煩憂與職責上要為客人的人生困局與難題作分析診斷處方解決方法完全是兩碼子事,即使修畢四年制的學士學位課程,也不過是略懂皮毛基礎知識理論,仍未夠資格當輔導/諮商心理學家 (counseling psychologist),有興趣從事這一行需要進一步修讀專業的碩士課程及完成特定的實習時數才可以,結果筆者畢業後選擇了以學術研究為主的社會心理學課程進修,並沒有成為專業的 輔導/諮商心理學家。
近期觀看了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奇幻溫情人氣小說的同名電影《解憂雜貨店》,主角雜貨店老板浪矢雄治在70年代除了賣各種家居雜貸外,亦會免費以書信的方式為受種種人生困惑與煩憂人士提供建議或回答,當浪矢老板每次收到趁夜深人靜投入雜貨店信箱欲秘密求助者的諮詢信件,都會絞盡腦汁認真回覆並放回鋪旁的牛奶箱讓提問者自取,跟輔導/諮商心理學家的工作範圍及目標有異曲同工之處,而東野圭吾創作的故事情節注入時空交錯的奇幻元素,32年後讓3名在孤兒院長大的年輕人因緣際會下闖入已是荒廢無人的浪矢雜貨鋪,並神奇地接收到來自1980年的諮詢信件,逐擔當起浪矢老板的角色回覆求助者。東野圭吾藉著人物情節相互牽引的因果循環,讓感到困惑的求助者與助人者,皆從坦誠真摯的書信往來中解開自己人生的迷惘與困惑,重新找到力量和方向,故事結構的心思慎密、書信內容展示的壑智、洋溢著作者的才華及積極又溫暖的人生觀。
為迷失困惑失意的人尋覓理想的方向與前路,其實亦是 輔導/諮商心理學家的重點工作,如果輔導/諮商為人排解困惑之時可以如電影或小說般天馬行空,預知未來發展軌跡,或給予清晰又準確的建議,多簡單直接?可是,現實中的我們都無法預知未來,而諮商心理學的宗旨,亦不是為人生的考題,提供什麼模範答案。所謂輔導/諮商心理學,不過是令進行諮商的客人在討論的過程中,藉著心理學家玲瓏的觀察分析和靈考策略的回應,進一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興趣、強弱、過去、盲點、人際關係… 釐清自己的價值和人生方向,發掘各種可運用改善現況的資源和行動,評估各種應對困局方案的代價和後果,讓客人消化與決擇。
在電影中浪矢老板曾為自己所提供的各種回覆是否對找他諮詢的人有益無害而感到徨恐不安,過去修實習課時筆者也曾嘗試為陌生人提供輔導/諮商服務,因為經驗尚淺,亦曾害怕自己力有不逮,因此對浪矢老板的猶豫感到共鳴,不過今日為人師表,授業以外、還免不了對學生有解惑之責,唯年月累積,體會是人生的考題跟課堂的考題其實差別不大,很多時當事人的選擇及努力至為關鍵,而輔導/諮商的結果亦會受很多因素左右,難如電影情節那麼一目了然夢幻療癒,就連素未謀面的諮詢者投入白紙一張,浪矢老板亦能作出撫慰心靈的回覆,讓投信人及觀眾窩心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