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人出類拔萃的,不是名校、不是贏,是學懂輸。 (莊振邦攝-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fresh/article/27195)
這個經年累月沉溺優勝劣敗求學只求分數美好人生需要不斷計算不停贏在乜乜前的繁榮都市,每次在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放榜的前後,都有不少公眾人物溫馨勉勵考生以平常心面對考試結果,就連執政幾年來仍堅定不移地讓大部分文憑試考生擠不進有限的(約13,000個)政府資助聯招大學學額的梁特首,也在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考試成績不是一切的勉勵行列!
自前特首董建華在二千年提出10年內讓可接受高等教育的本地青年從18% 提升至60%適齡後,中學畢業生的本土升學機會及途徑確實大量增加了,如筆者任教的機構,便是其中一間提供自資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的大專院校,但筆者在每年文憑試放榜後的諮詢工作,及教導這些沒能爭入政府資助大學課程的學生中,仍能感到部份學生考試受挫後的負面情緒及心理反應,如徬徨、自信心下降或猶豫不決,不知自己該、想選讀甚麼及覺得自己是『失敗者』等,一年一度『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好言安慰,敵不過主流社會對狀元,特別是窮苦狀元鋪天蓋地的追捧讚歎肯定,我遇見的學生難免懷疑自己的努力或能力:『連在起跑線輸幾條街的都可在文憑試贏得漂亮,自己卻輸了,代表甚麼?』
當然,以上只是部分學生,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有這些負面反應,但少年人面對逆境都能處之泰然,不可能是因為一年一度的勉勵所至,除天性樂觀,後天家庭環境的影響亦舉足輕重。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大師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在其性格建立的理論,提出了無條件的關注/接納/尊重 (unconditionalpositive regard) 的概念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如為人父母在養育孩子時,能給其無條件的關注/接納/尊重,即讓孩子明白及感受到無論他的思想、情緒及行為表現如何,父母對他的愛惜關懷接納還是一分不減的,例如父母不會因為孩子求學的表現差或不聽話,便冷待他、責怪他愚蠢、罵他無用或罵他壞孩子,孩子若能從小感受自己被愛和生而為人獨有的價值是無需以任何條件,如乖或者拿100分換回來的,這些信念建立鞏固內化後不輕易動搖,因此,成長後面對自身的缺點、錯失或落敗,亦能更有勇氣、有能量坦然面對、檢討和改善自己!
香港社會主流迷戀競爭、贏、速度、金錢、量化一切……不少港爸港媽都為孩子盡快成為各方勝利組而忙得團團轉,也許,我們在為孩子得勝絞盡腦汁處心積慮填滿每日時間表的同時,預留更多的空間更多的心思去為其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錯節和失敗而播種,最終會讓他飛得更高更遠,過一個不一樣卻更優質的人生!
E-mail:[email protected]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