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8-10-03 11:00:00

全球首個音樂資料庫

分享:

31年的零售經驗令筆者接觸到世界上不同類型的音樂愛好者,喜歡音樂不一定會購買實體音樂,尤其是八九十後都習慣了免費下載。就算肯花錢買唱片的亦不一定對音色有要求。同樣對實體音樂的音色(sound quality)和原裝性(authenticity)要求不高的居然亦包括一些從事音樂行業的歌手,演奏家,音樂監製和DJ 等。這些人也許會買原版唱片,但大都不會花時間研究那個年代和國家出品的音色會比較原音,這實在令筆者摸不著頭腦。就好比一位鋼琴家只會關注他練習的鋼琴音色是否準確,但並不關注他平時練習時所聽的唱片版本是否原音,他們甚至並不嚮往一聽唱片公司母帶的感受,《真跡》好像與他們無關一樣! 又好比學畫畫的人不響往一睹羅浮宮收藏的畢加索真跡一樣,只看手機版便滿足了。試問一個沒有好奇心的畫家和音樂家怎能在技巧上有所提升,又怎會有出色!

adblk6

根據筆者早前發表的《音樂成色圖表》指出,大部分磁帶都帶有《母帶》五成以上DNA音色,但再過多二三十年,可能大部分磁帶播放器都會因為沒有零件而報銷,而磁帶的質量和壽命亦會隨著時間而衰敗,從此磁帶的音色將會在地球消失,那麼我們的後人豈不是只能看書來感受磁帶的浪漫音樂感?!

所以筆者最近和香港演藝學院合作打造全球首個音樂DNA資料庫,首要任務是將重要的磁帶包括母帶和黑膠以16 bit 數碼化處理儲存,因為以這樣的方式可以把磁帶八成半的原音永久保存,就算是幾百年後的人想一聽Beatles 和 Elvis Presley 當年的《母帶》音色一樣冇問題! 這是一個和時間競賽的工程,可能要花十年八載才能完成,但越早開始,越能把大部分狀態還好的磁帶音色保存下來。筆者希望世界各地的音樂學院和電台都擁有自己的音樂DNA資料庫(data bank),這將會大大提升人類對音樂的鑑賞力和創作力,而珍貴的人類音樂文化遺產亦得以保存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