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去黃大仙上頭炷香習慣,但每年都期待上頭炷香的相關報道——因為,又可以看見黃夏蕙的年度頭炷香造型。
1.在她還沒有扮成十二生肖造型去裝頭炷香時,我們對黃夏蕙的認知,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鄧家爭產事件」開始。
2.想知事件始末,請自行上網搜尋,不贅了;簡單講,就好似MCU的英雄內戰,一家人分成兩派陣營,各有支持者,而黃夏蕙,站在祥嫂一方。
3.黃夏蕙因而重現幕前,甚至拍戲,最經典(但又不算家傳戶曉)的一次演出,是回歸後上映的電影《迷失樂園》:她演一名富婆,又或闊太,總之,就是一個出錢包養男人的富婆(或闊太),而有幸被她睇中兼豪包三個月的,是經營股票基金銷售的馬總;這麼一個具爭議性的角色,由何啟南飾演。
4.最震撼一幕發生在沙灘。某個豔陽天,馬總陪富婆去同陽光玩遊戲,期間,富婆口痕,要食雪條,不是一般雪條,而是洋溢熱帶氣息的「鳳仙」。客人叫到,馬總自然使命必達,立即買來一條「鳳仙」——自然不是單純交給對方自己食這麼欠誠意,而是小心翼翼撕去包裝紙,慢慢遞向對方咀邊,餵食。偏偏這麼一個消暑畫面,給馬總的表妹(太多年前看,可能記錯)看見,表妹一向欣賞敬佩甚至有點鍾意這表哥。
5.這齣戲,當年有看過的人肯定不多,是事隔多年後,才被翻出來,當成某種當年今日來回味。有理由相信,當年會cast黃夏蕙演繹這個愛食「鳳仙」的闊太,無非借用了她在爭產事件中的形象,轉化成一個角色,一個純粹供觀眾恥笑的角色,只是當年有睇過齣戲的人實在太少,以致會恥笑的人也不多。
6.二十多年後,黃夏蕙再去沙灘。這一次,沒有讓別人餵她食「鳳仙」,而是化身美人魚,守護海洋守護大嶼,「海係用嚟欣賞唔係用嚟填㗎,咪鬼搞大嶼山呀!」而這個填海工程,明明是連天王都出聲支持,偏偏黃夏蕙反對,不只出po,更動用body。
7.這個body,也曾現身某名店門外,影相,為啖氣,為了證明香港人在(開在香港的)名店門外是有權影相。而更多人期待的是這副body,在每年大年初一,以不同動物造型現身逼滿人的黃大仙廟。講真,近兩年不見黃夏蕙上頭炷香的畫面,真的若有所失。
8.夏蕙一現身,人類就發笑。有理由相信,對這個功能她本人亦心知肚明——你可以話她只為了出風頭,OK,就當她是出風頭,但她在出風頭的同時,既令世人笑,亦的而且確傳達了某些訊息,而她明明可以(學同行後輩般)當作視而不見,因而大條道理保持緘默——不講具爭議的社會議題,就連申請臨時失業支援這件完全中性的事,我竟然是看她專頁的po才知(而且還附有申請表格的Link)。她的同行會po嗎?不會,因為沒有so。風骨,見諸言行,風骨這回事,從來都不計較講了某些說話或做了某些行為後,究竟有沒有著數。
9.這已不是練習說再見的年代,而是必須習慣說再見。黃夏蕙將離開香港,或許,會照舊在未來每一個大年初一上頭炷香,但地點,已不再是黃大仙廟,這支頭炷香的意義也注定改變——失去了過往經由這一個特定地方所賦予的地域意義。
10.夏蕙姨,C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