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秘密,除了個人專頁之外,其他專頁的所有留言,我向來不敢瀏覽。假如《am730》將我這篇文章放在社交專頁分享,又假如有人留言,我也不會注意到。不是我不著重讀者的意見,只是頂唔順。
話說在討論區剛剛流行的十幾年前,我也會在某些討論區留言,尤其是有關利物浦的。很快,會發現無論你留的言幾溫和幾欠缺殺傷力,態度有幾良好,總會引起無厘頭的謾罵。世界上有很多以為自己很有道理的暴君,永遠把自己的看法看成唯一真理,要將其他異見攻擊到體無完膚為止。如果你花氣力跟他理性討論,講不夠兩句,大概就會得到粗口問候。如果跟我爭辯的,是朋友,至少相識,或者還可以忍一忍,但心知肚明是陌生搭訕者居多,你就好唔明白點解要被激嬲,有時接近氣絕。
有人建議我:咪只揀支持者的留意去睇,當批評者留言不存在囉。但我覺得,如果會為了被讚賞而高興,又無理由無視被指責。不過,所有人都知道,在香港,批評容易,欣賞難,想想也知不划算。於是,我選擇斬腳趾避沙蟲,連少少被讚賞的虛榮也不要了,情願對任何意見不聞不問。
所以,我特別佩服《中英街1號》的導演趙崇基。他確是有心人。拿著六七暴動與雨傘事件作題材,他大可以拍一齣《十年》明刀明槍,至少可以取悅很多很多年輕人;又或者似王晶似高志森似李力持,也肯定會換到幫港出聲的加持。現在這樣留白,意在言外,本身就好容易兩邊不討好。因為很多人看不明白但會堅持自己明明白白,連創作者的動機也很明白。果然,不出所料,有人指責電影美化六七年的暴徒,都沒有將他們放炸彈放火的所作所為拍得清清楚楚;反而近年的社運人士領袖就被描述到非常窩囊,用心不良。都未計點解會將冇死過人的事件跟暴動扯上關係了。
真係無陰公。導演都安排了一個偷渡者的角色,橫跨兩個時代,將想說的話,表達比想像中更直白了,還是會被曲解。看完《中英街1號》,沒法代入到為沙頭角農田抗爭力拒大陸商業城入侵的男女主角,愈來愈覺得那位「第三者」可能才是出路。「第三者」做了甚麼?第三者跟女主角建議,不如離開這個城市,不如去美國,重新出發。導演說,當你很愛很愛一樣東西一處地方,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守衛它,六七年的愛國分子和幾年前的年輕人,本質上沒有分別,只是對抗的勢力截然不同。以前,表態過後,會換來一連串的改革。現在?似「第三者」的取態可能最輕鬆也最痛苦,他愛的,是一個人,對他來說,香港只是地球村一部分,如果愛的人肯跟他離開,他去那裡也是天堂。可惜,愛一個人不等於會被同一人所愛。地方政府也是。《中英街1號》其實是一封導演寫給香港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