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由作者提供)
上期提到Open reel「母帶」帶來的强大震撼感覺,令我對磁帶另眼相看。今天我想同大家做一個Cassette tape(卡帶)和黑膠唱片的測試,看看到底有甚麼誘因導致近年卡帶的快速復興。我用作測試的是我本人很喜歡的一位美國女歌手Jennifer Warnes 於1987年在德國同步發行LP和卡帶的發燒級大碟Famous blue rain coat, 這是一張世界各地發燒友都喜歡用作測試音響器材的唱片。
首先我重播1987年德國Ariola發行的頭版「卡帶」Cassette tape。開始的Intro是强勁的Guitar和鼓聲,磁帶帶來超低的音頻直頭勁到爆炸,由於這是1987年的數碼錄音製作,殊不知原來經過轉錄到Analogue磁帶後反而大幅減低了數碼母帶本身的數碼味(尖和硬),比LP更Analogue,感覺得到人聲更温暖,更富感染力,中、低音亦更强勁,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有些分析力比黑膠還强!我曾經講過很多片,所謂發燒錄音一定要符合音色温暖(不刺耳),音場遼闊兼層次分明這三個基本條件。數碼製作雖然可大大提高高音和整體的解像度,正所謂有得必有失,人聲必然會比較尖,很多時更會有刺耳的感覺,而中、低音亦因而薄弱了,鼓聲變得硬而失去通透感。
而Analogue的低音是可以潛得很低和穿透力很强,能帶給你源源不絕的動力,但是它不會像數碼般「嘈吵」,甚至聽一整天都不會覺得疲倦。這正是黑膠和磁帶回歸的主要原因。而且磁帶的音色比黑膠更温暖,音場更富層次感更加沒有像黑膠的炒豆聲。接著我重播同年德國Ariola發行的LP。
開始的Intro感覺人聲和樂器都比磁帶薄(尖)了二成,出乎意料音色有點像CD,當然CD實際的音色比黑膠更尖和更硬。人聲,結他聲感覺有點刺耳,中、低音的動力弱了三成,我奇怪為甚麼當年沒有人發現兩者的差別,大部分發燒友都以為黑膠比磁帶優勝,誰知全部都跌破眼鏡!總結是頭版磁帶打敗頭版黑膠!我近來引入的Open Reel 和Cassette tapes都能給我帶來莫大的喜樂,我現在隨了開始收集Open reel更要收集卡帶呢!我想數碼音樂軟件已經走到了盡頭,是時候掉頭玩黑膠和磁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