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wins橫空而出的那一年,我是站在阿嬌那一邊(但間中又會企喺阿Sa嗰邊,感覺有點Double Agent)。
1.返本歸初,在Twins出現前,我已知道阿Sa的存在。
2.但暫且忘記「阿Sa」——這名詞太易令人聯想到她Twins成員的身份,而這一篇主要談的,是作為演員時的她,所以一概寫「蔡卓妍」。
3.蔡卓妍在《戀愛起義》的存在感太強。你有看過《戀愛起義》嗎?這是一齣由3個短篇故事合成的2001年電影:第一個故事,夏永康《非走不可》,影像由一開始就Very強烈,完了,你記得的依然是影像Very強烈;第二個故事,謝霆鋒、馮德倫《愛得槍狂》,有巧思,但無法湊合成佳章。
4.壓軸,卓韻芝《不得了》,WOW,真的不得了,沒有強烈影像也沒有太離奇的巧思,描述的,不過是一對平凡少年男女由相識到拍拖再到玩完的愛情故事,卻拍出了時代氣息和生活實感——除了是卓韻芝功勞,也因為選角:男主角周俊偉,好睇(一直覺得他是一位好演員,只是欠了運氣);女主角蔡卓妍(其實當時我連這個後生女姓甚名誰都不知道),更加超級好睇,好睇不止於那股兜頭兜面撲過來的青春氣息,還有:A.她捉摸不定的演繹——不像某些演員以為交表情就是演緊戲,蔡卓妍的表情,很不確定,但這種不確定,偏偏符合了少女無法鎖定的飄忽心理;B.說對白的語氣和節奏——不像大部分職業演員總以一種好做戲的語氣節奏去講對白,蔡卓妍的對白,總是講得有點甩,偏偏這種甩,又好日常而真實。你可以說,這是本色演出。
5.然後蔡卓妍化身成Twins的阿Sa,開展了另一個故事,但與本文無關,不贅了(有關Twins的獨特,不妨睇番之前寫的「士多啤梨蘋果橙,阿Sa阿嬌你點揀?」)。
6.不像時下的新女演員,只能拍一些低成本(兼相對言志的)的本土電影,蔡卓妍在千禧後,一直有戲拍——除了Twins的人氣,也因為市場證實了,她足以孭起一齣戲——夥拍阿嬌的自然OK,即使只得蔡卓妍自己一個,一樣OK。市場話佢OK就OK。
7.只是大部分電影都偏向行使蔡卓妍的本色演出。即使角色設定不同,但你對眼看見的都是阿Sa,「阿Sa」凌駕了角色。比較抹得甩「阿Sa感」的,有《一碌蔗》和《下一站…天后》,尤其《下一站…天后》,蔡卓妍有努力將自己轉化成「金大喜」。
8.但之後很多電影中的蔡卓妍都是模糊的,直到《雛妓》。我不喜歡《雛妓》,不喜歡故事後段的轉向,不喜歡「何玉玲」所有心聲都透過近乎水浸的獨白,一一向世人表白,更不喜歡電影在一開波宣傳時太刻意用那句「我有俾你X㗎」去製造效果,但《雛妓》裡的蔡卓妍,又的確跟過去的蔡卓妍不同,不同於她演繹了一個在本質上不具備任何娛樂性的被剝削角色。
9.而過去的蔡卓妍,無論做任何角色,大前提都在娛樂大家。
10.《非分熟女》的蔡卓妍又有了轉變。過去的她,總是透過不確定的表情和獨特的說對白方式呈現自己,漸漸,構成了一個大家睇慣睇熟的她,《非分熟女》的「小敏」,卻是個沒有太多表情外露、也沒有太多話想說、活得異常壓抑的人;如果過去的蔡卓妍一直被要求往外放,這一次就需要向內藏,把一切透露心情的痕跡統統收埋——如果用辯證法看待她的轉變,這一次是「反」,一反過去那個經營了接近二十年、外界都接受了的自己,但我更期待的是「合」——不需刻意借角色設置提點自己外放抑或內藏,而是收放自如,如實地進入一個角色(亦即另一個人)的生命——還有,不用再事先張揚會爆粗或露背,爆粗或露背,可以基於角色心理所需而自然發生,但不是判斷一個演員有否突破自己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