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J送吻,雨夜的浪漫。
這篇談的不是剛剛上畫的《蜘蛛俠:不戰無歸》,而是Tobey Maguire做Peter Parker的那個三部曲。
❶ 過去一星期,香港發生很多事,有喜有悲,有具爭議的事——有Fans不滿某人參加某比賽,有Fans擔心某人失戀,有Fans關心某人疑似退團,也有某媽仆心仆命,幫個仔道歉。
❷ 統統懶理。只擔心自己能否在開畫首日看到《蜘蛛俠:不戰無歸》。
❸ 蝙蝠俠以外,蜘蛛俠大概是最為香港人認識的超級英雄,畢竟蜘蛛俠曾經來港,爬過康樂大廈。
❹ 我們當然崇拜蝙蝠俠,因為他好有錢;有錢,令他可以在不用憂兩餐的情況下行俠仗義,行俠仗義時還可以動用自己俾錢整的先進Gadget和蝙蝠車,很低調地高調。這種崇拜,自然是超現實的,畢竟環顧香港,有錢人的確大把,但連一個蝙蝠俠都沒有。
❺ 與其仰望到太高,貶低自己地去崇拜一個超現實有錢人,不如喜歡同自己一樣出身寒微一樣要煩惱學費屋租的Peter Parker──OK,他被蜘蛛咬一口後第二朝就變成了超級英雄,同樣超現實,但即使他識得射蜘蛛絲識得爬牆(就算倒轉地球亦不怕成個人跌下來),他依然要捱現實的窮,依然要打現實的散工,依然會睇住自己心愛的MJ,被最好的朋友媾咗。

2002年的《蜘蛛俠》,的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
❻ Sam Raimi 2002年那齣《蜘蛛俠》,沿用原著的最基本設定,沒有額外賦與甚麼呼應時代的煞有介事意義,就只是簡單地,描述一個平民變成超級英雄後的樂與怒和愁──唯一變革,是借助電腦特技,首次展示蜘蛛俠靠蜘蛛絲在樓與樓之間高空飛行的快感──是的,過去那些蜘蛛俠再勁,其實只是個識得爬牆的人,而且是慢慢爬,射出蜘蛛絲在城市飛行?只能在漫畫和動畫裡發生。所以當Sam Raimi終於讓我看見蜘蛛俠在空中高速飛行,我是真心興奮;之後兩個《蜘蛛俠》系列,就算對戰場面再誇張大陣仗,始終無法突破這一點。
❼ 還有Kirsten Dunst。一直有人話Kirsten Dunst不靚,甚至醜,我絕對反對,當年最吸引我的Cast,就是她,她身穿貼身背心在雨夜吻別倒轉地球狀態下蜘蛛俠那一幕,已被寫入(我自己那本)電影史;亦因為她,才令那段足足纏繞三集的三角苦戀動人,令Peter Parker煩足三集,令James Franco飾演的Harry更加不幸──他既是靚仔,也是有錢仔,本來可以媾大把女,兼有老竇成間科研公司等他來承繼,但他就是放不低,放不低對蜘蛛俠的怒,放不低對MJ的愛,也放不低對Peter Parker的恨,而恨,其實也需要動用感情,有錢又靚仔的Harry,其實是個感情極豐富的人,太豐富的感情,使他蒙上不幸。
❽ 沒有超級壞人,突顯不了超級的英雄。Sam Raimi三集《蜘蛛俠》的壞人,本來都是普通人,有著人對生活的渴望,當渴望得不到滿足就變成失望,徹底的失望變異成惡意歪念,一念之地獄──他們困在自製的地獄裡,明白身陷地獄的危險,卻又同時享受那種不道德的快感,而當超級能力愈是助長他們的不道德,他們的快感就愈多,愈享受。
❾ 設定相對簡單的Sam Raimi版三部曲,其實結成了一個網,一個以人性貪嗔癡所結成的網,每一個人都被網苦纏,而相互之間又糾纏不清。對比最新那個拼入了MCU的三部曲,格局當然較細,但細自有細的好睇。
❿ 這類電影難免訴諸一種過分簡單的善惡觀,但作惡的人,至少會為自己的惡道歉、負全責──今時今日更進一步,明明不是自己的錯,一樣照道歉,慌死別人不肯原諒自己一家。我自問,這種超凡的道德觀我能明白嗎?No !Not right now。

2004年續集這一場地鐵營救,當年全場睇到拍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