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3-06-16 04:30:09
日報

難能可貴的「香港舞台劇獎」

分享:
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

照片由香港戲劇協會提供

就算再忙,有些事情就是不能錯過,譬如年度本地劇壇盛事「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

當年因為身邊一位大學畢業後才認識的BFF兼「梁祖堯超級粉絲」的極度強烈推介下,跟她一起到葵青劇院演藝廳觀賞W創作社製作的《戀愛總是平靜地意外身亡》(黃智龍自編自導,2009年首演)──演唱會看過不少,真金白銀買飛入場睇舞台劇確是自出娘胎後的第一次,能夠如此近距離目擊演員置身於角色之中,說出編劇絞盡腦汁寫出來的對白,加上布景和燈光不斷轉動,作為一個素來只會追劇和睇戲的觀眾來說,衝擊實在很大:原來戲劇可以咁樣玩!新奇驚喜之餘,又同時覺得身處劇場的世界裏,有一種說不出的舒坦和自在,就是這樣,我「入坑」了。

2010年初轉職至《蘋果副刊》擔任文化版記者(那時還未叫《果籽》)後,很快已獲編輯安排訪問舞台劇演員,而第一批「幸運兒」就是「風車草劇團」的梁祖堯、邵美君與湯駿業。彼時他們宣傳的演出《小心!枕頭人》,劇本翻譯自電影《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2022)導演馬田麥當奴(Martin McDonagh)創作、2003年在英國公演的舞台劇《The Pillowman》。

基於個人興趣和工作需要,從那時開始,與本地劇場界接觸的機會愈來愈多,人脈網絡亦愈來愈闊,因此出席「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稱得上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數數手指,轉眼間已10年了,過去3,650日,有幸一直見證這個頒獎禮愈來愈有規模,亦愈來愈見格調,感覺就是,哪怕世界怎變,現實怎壞,劇壇中人依然努力捍衛香港人熟悉的核心價值:珍惜自由、尊重創作、堅守善良。無論是兩位主持(王耀祖、陸昕)的講稿、與頒獎嘉賓的chit-chat和提問、嘉賓陣容和配搭,以及得獎者的台上致辭,都有種「呢啲嘢好耐冇聽過冇見過」、「呢啲嘢係咪已經喺香港消失咗」的感覺,尤其見到資深記者「阿包」蔡玉玲和知名政治漫畫家尊子分別擔任最佳劇本和最佳導演(喜劇/鬧劇)的頒獎嘉賓,就更加令人嘩一聲。加上劇壇中人向來「有嗰句講嗰句」,現場氣氛絕佳,於亂世裏看到這些畫面倍感親切,令人禁不住一邊拍手尖叫,一邊眼濕濕。
 

adblk7
adblk8

因為沒有電視現場直播或錄──可到香港戲劇協會的YouTube頻道足本重溫──很多台上精彩發言都無法透過大氣電波傳遍港九新界,惟有借助本欄,將以下三段最使我觸動的記錄下來:

莊梅岩憑《最後禮物》獲頒最佳劇本後在台上致謝:「《最後禮物》係講一個原生家庭嘅戲嚟嘅,好多人都問我,咦,其實你屋企咁快樂,點解你會寫一個咁dark嘅戲?咁,都係嘅其實,但係我自己覺得,因為生活喺幸福裡面,就有陣時係更加睇到失去嘅痛苦,人哋話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我覺得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playwrights too!我所屬於嘅village,即係各位。20年來,喺呢個戲劇界,我哋嘅朋友裏面,我哋嘅工作人員,大家都俾好大嘅自由度同埋好多嘅鼓勵我,所以我好愛我哋戲劇呢個『原生家庭』。而呢個『原生家庭』其實俾到我好大嘅力量去面對好多嘅困難同埋好多嘅磨練,所以喺呢度我要多謝各位……老師們啦,導演們啦,同埋一齊合作嘅工作夥伴,都係好照顧我嘅劇本,我希望未來日子,你會繼續支持,繼續照顧我哋,同埋其他年輕嘅編劇……到最後我好多謝香港呢個城市,過往40幾年嚟孕育我,我喺呢度先至滿滿咁樣吸收到我嘅能量,同埋希望以後可以繼續貢獻香港嘅劇壇,同埋香港社會。」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直譯解作「用一條村落的力量來養育孩子」,意思是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是父母或者單一家庭的事,而是牽涉及整個社會。

杜Sir教大家如何面對逆境:「喺不如意嘅時候呢,你更加要提升你自己嘅自信,同埋你要堅持。更加要加強你嗰個熱情,只有熱情先可以將你當時嘅失望,或者你有啲唔如意嘅事,容易去化解佢囉。我自己都試過好多次,成日都係……佢(不景氣)得閒就嚟,大家小心啲!」

方俊杰憑《大狀王》勇奪最佳導演(悲劇/正劇)後對着鏡頭向女兒說:「你而家4歲,你未必明,生逢亂世你冇得揀,良善你可以自己揀,記住爸爸講嘅嘢!」聽到這句話時,腦海中霎時間想起這幾年的經歷,我在觀眾席上差點哭了出來。

adblk9

無人能夠預計將來,我亦不敢說「永遠」兩個字,但衷心希望「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能夠一直辦下去,成為香港人的心靈依存。

#「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周三(6月14日)晚於葵青劇院演藝廳舉行,全晚頒發21個常設獎項,當中由西九文化區委約、與西九文化區聯合主辦及製作的《大狀王》獲獎最多,共奪10項大獎。

adblk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