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所料,梁樂民執導的「梅姐」同名半傳記式電影《梅艷芳》定必大收旺場,參考官方公布的數字,上周五(12/11)正式開畫後,只需短短三天,累積票房已達$12,224,265,成為本港今年最快突破千萬大關的中文電影,截至周二(16/11),電影實收$17,037,133,按照如此走勢,相信香港地區總票房最終能夠攀上四千萬的機會極大,畢竟「集體回憶」向來有價有市(看看《捉鬼敢死隊》相隔32年後再推出正傳第三集《魅來世界》(Ghostbusters: Afterlife)便知此話不假),何況今次主角是「樂壇大姐大」兼「香港的女兒」梅艷芳,號召力零舍不同,無論跟「梅姐」同為六十年代出世的一輩,抑或視她為小時候重要成長記憶的七八九十後,甚至是「細細個已經聽過呢個大名但一直未喺電視機面前見過佢唱歌」的千禧後,各自能夠找到入場的理由。
重現八十年代香港面貌更吸引
坦白講,《梅艷芳》的營銷策略上,的確有如早前爆紅的Netflix韓劇《魷魚遊戲》那樣成功:以巨額製作和鋪天蓋地的宣傳,引爆觀眾的好奇心,從而提高Conversion Rate──「廣告轉換率」過份直譯,較準確的意思是,有多少受眾是因為看到宣傳而變成實際行動,即買票入場,比率愈高,廣告成效愈大──相信親身到戲院看這套電影的觀眾之中,超過一半都會想親眼看看,究竟現年32歲的王丹妮(Louise)是否真的跟「梅姐」那樣相似(她在記者會上遇見中島步飾演的後藤夕輝一幕,那個「壞女孩Look」似到「起雞皮」,但把近藤真彥改以另一個名表達,著實令人出戲!)。而個人認為,電影公司揼本重現八十年代香港的城市面貌,相比由誰扮演「梅姐」更加吸引,至少開場不久,梅氏兩姊妹從妙麗中心那邊(現址為金峰大廈),沿斑馬線向裕華國貨走,這一幕「雙姝橫越佐敦道」戲碼,媲美倫敦紐約東京的東方之珠盛況,足已令一班上了年紀的觀眾看得心跳加速。另一幕「利舞臺不是廣場而是戲院」同樣震撼,只要加點想像,就會明白,40年前《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在這裏舉行,是怎樣的一件大事。
姊妹情寫得細膩動人
製作盡見誠意,奈何劇本取捨和敘事手法要改善的地方頗多,尤其後半部幾乎變成流水帳,看不見導演和編劇的自身角度與想法,觀影情緒渙散,無法令電影的整體水平推向更高層次(建議大家可以在YouTube收聽編劇吳煒倫長達三小時的訪問,包括為何將近藤真彥變成後藤夕輝),實在相當可惜,猶幸梅艷芳與梅愛芳之間的姊妹情寫得細膩動人,令飾演梅愛芳的廖子妤大有發揮機會,而古天樂亦在沒有任何預期的情況下,脫去幕前既定形象,演活了劉培基這個角色,成功挽回不少分數。
散場後不禁認真想了一會,自己也稱得上是「梅迷」,喜歡她的歌,喜歡她演的戲,何以看《梅艷芳》的投入程度,遠遠不及以往看過的《侯斯頓傳奇》(Halston/2021)、《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Bohemian Rhapsody/2018)、《黑暗對峙》(Darkest Hour/2017)、《林肯》(Lincoln/2012)、《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The Iron Lady/2011)那樣投入?是地理原因?是化妝出事?最「心入面嗰句」,是《梅》上映與梅姐離世的時間距離太近了,十八年前,甚至更早之前發生的事,對我來說仍然歷歷在目,當見到電影裏出現的那些人,很難不會直接跟現實和內心的印象對比,然後就會想:何不直接在YouTube重溫當年的《不死傳奇》?
港台製作《不死傳奇》
這個為慶祝「十大中文金曲」創辦30年,特意由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節目《不死傳奇》,2007年底於無綫電視翡翠台首播,以紀錄片的形式,重溫六位一代巨星:羅文、梅艷芳、鄧麗君、張國榮、黃家駒、陳百強的璀璨藝術生命,每集都會邀請不同嘉賓,以訪問形式,讓他們細訴故友生前點滴,中間更會播放不少極之珍貴的片段,包括演唱會、頒獎禮、電影、電視節目和MV,貫穿整集,相當精彩,因為這些片段並非垂手可得,所以令節目更加耐看,事隔十多年後,仍會偶爾重看「梅姐」一集,發現當年港台如果沒得無綫幫忙,是沒法播出近藤真彥與「梅姐」在《第五屆新秀歌唱大賽》以日文同台獻唱《夢伴》的經典片段。
《不》之所以重要,因為製作單位是港台,用的是公帑,容許在細節上雕花,容許製作團隊走遍中港台日美加多個城市,訪問超過六十位演藝界名人,重塑巨星鮮為人知的一面。假若點子落在大台手中,在「筆直」有限,事事「睇餸食飯」的情況下,能否做到同樣效果和質素,成為疑問;然而有趣的是,無綫作為一代娛樂巨企,自家內容以數萬小時計算,為八九十年代本地影視娛樂界最輝煌時代的留下無數紀錄,數量既然多到一個可以外借的地步,何解不能另設團隊,好好的認真梳理,配合不同訪問,製作只此一家的本地影視人物或娛樂事件的紀錄片?
大台何不自家製作?
誠如某位電視業前輩話齋,此舉總比每次臨時拉伕,草草籌備一些為做而做的所謂紀念特輯,或者因藝人突然離世而趕製的「福壽稿」來得有誠意,說不定可以另闢新「錢」途,因為別無分店,因為現時香港人遍佈全球,賣給國際串流平台,甚至讓出優先上架權,或者安排在戲院播放(《鐵探》亦成功在Netflix上架)、待合約完結後再於myTV SUPER重新上架,將會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也可以建立正面品牌形象,在大台股價和市值屢創新低的當下,上述建議絕對值得高層考慮,因為整理歷史,亦有助他們展望將來。問題是,庫存資料是否完備?就算真的落實開拍,幕後製作的人,對公司製作時序和細節是否「熟書」,決定出品質素,這些從來都是Money Problem,今天的大台,又是否懂得花這些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