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深痛」療愈之旅,一對來自美國的表兄弟,多年不見,卻一起走到波蘭旅行。男配角基雲高堅憑這部電影奪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他演活了現世代的脆弱男行為,傳神至極。
《深痛導賞團》整部電影的對白,充滿著浪漫主義文學氣息,經常在探討深層思維上的哲學感受,對於現今脆弱新人類適合不過,看著這部電影的同時,他們簡直會覺得自己也跟戲中主角一樣,承受著這些虛無的輕卻又深切的痛,身同感受的觀影過程,令不少觀眾對這部電影讚口不絕。
個體感受比尊重要緊
戲中這對來自美國的猶太表兄弟,由於祖母生前希望他們能去波蘭感受昔日祖母經歷過的慘痛。於是二人結伴同行,特此紀念祖母,認識猶太人被屠殺的一段歷史。戲中二人顯得並不熟絡,要交代彼此近況。開始時,表弟戴夫(傑西艾森柏格飾)不停致電表哥班吉並在留言信箱內留言,而表哥從不回覆,這時表弟正前往機場準備一起飛往波蘭。
表哥的率性與自我,基本上是毫不考慮別人感受的敏感類型人設。明知與表弟相約同行,明知這時應該要告知位置,卻未有回覆,但在機場又會自動現身,像沒事人一樣,亦沒有為剛才不接電話的原因多解釋。如此隨興的人,可能在相處時會有不少驚喜(通常驚比喜多),亦令人難以觸摸。
然而電影大部分篇幅是放在為這種人設解話,反而自編自導自演的傑西艾森柏格,卻選擇飾演一位非常守規矩與正路的表弟,這樣的角色最難爆發演技,他卻選擇了這個清醒的角色。因此導演的心地相當好,顯然不是為了拍電影來給自己「攞彩」或成為影帝。
嘲諷還是支持脆弱者?
雖說表弟一角在戲中是男主角, 但明顯觀眾會被男配角班吉表哥的行為所吸引,因他每一分鐘的行為都令人難以預料。會在行程中安排購得大麻尋開心,會在那個迷你旅行團內突然跟團友說起一些令場面氣氛古怪卻又無作用的說話,例如坐在頭等火車廂內,突然情緒爆發,因為想到昔日猶太人生活很苦在車廂內擠壓,而他們現在卻如此舒適太罪惡,整個旅行團的團友,基本上都是被他一人牽著鼻子走。
這種任性又自我,強調個體感受而忽略禮節的角色性格,在現世的確相當受歡迎,戲內亦如實反映,有團友認為他說的話很有意思,並加以思考討論。觀眾都希望自己是班吉,帶著那些無緣無故的傷痛而活,全人類都以自己為重心,我行我素舒暢無比,又能自帶受害者光環。
明顯表哥的個性是有情緒病的症狀,而現世就是需要對情緒病患者進行適切的關懷與無限愛心與包容。戲中這樣鮮明對比了兩表兄弟,於整個旅程當中的行為差別,情況有趣。很少療愈電影會以此方向來描述,到底是嘲諷還是同情班吉的行為?無論你站在哪一方,都能夠切入產生共鳴,看到自己想看的。整部電影亦配上蕭邦的鋼琴曲目,情緒彷彿很紓緩地看著一些荒誕變常態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