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回家路》是關於迷失與尋找的故事,與家人失散25年的主角,在忘了與忘不了之間,踏上千里尋親的回家路,是身份的探索,也帶來關乎親情與家庭的思考。
前段紮實 童星亮眼
《漫漫回家路》改編自印度作家薩魯布萊爾利的自傳《A Long Way Home》,電影分兩部分,前段圍繞5歲的薩魯(Sunny Pawar飾)迷路和淪為街童的遭遇,後段則關於成年薩魯(迪柏特爾飾)的尋親過程。前段先交代小薩魯一家貧亦樂的生活,他與兄長Guddu是兄弟情深,經常結伴謀生幫補家計。某夜,薩魯因誤搭火車而流落加爾各答。
初登銀幕的童星Sunny是全片亮點,自然流露出小孩對家人的掛念,一雙很會演戲的眼睛,讓觀眾感受街童流離失所的孤苦與無助;導演細緻刻劃小主角的曲折遭遇,加上音樂與影像的配搭,甚具追看性,小薩魯天真好奇、疑惑茫然及機靈測度的眼神,教人不禁為脆弱的小生命焦急,成為了後段劇情的紮實鋪墊。同時,電影側寫印度街童面對的危機,片中首先向小薩魯伸出援手的,是一群同病相憐的街童,一塊紙皮已是隨身攜帶的安睡「床墊」。原來,印度每年有逾8萬名孩童失蹤,小薩魯能被帶往孤兒院,獲澳洲夫婦收養並移居外國,算是幸運的一位。
後段失焦 點到即止
該片後半段是薩魯的回家路,他受養父母悉心照顧,並多了一位同是收養回來,卻因曾身心受創而精神有異的繼兄。片中沒有詳述其成長過程,鏡頭一轉,薩魯已是年輕有為的「地道」澳洲人,他因一次朋友聚會勾起思鄉情懷,卻不知故鄉所在,連母語都幾乎全忘記,於是借助Google Earth開展尋親之旅。生活安舒的薩魯已入讀理想學府,甚麼促使他鍥而不捨地尋找回家路?最大的推動力是滿有愛和溫暖的家,當家鄉愈變陌生,忘不了的,還是生母和兄長的臉容;零碎的童年記憶,既催促他尋親,也使他內疚,因為自覺背棄養父母的恩情,讓他從失去身份的迷惘,陷入雙重身份的掙扎。這本是戲肉所在,但劇情既要有薩魯與女友(朗妮瑪娜飾)的談情戲,廢寢忘餐在電腦搜尋的情節,還要同時處理他與養母(妮歌潔曼飾)和繼兄的關係,未能深入描寫他與養母的複雜感情,猶幸母子的真情剖白,演來真摯感人,有助化解身份的矛盾;然而,始終枝節太多而致有點失焦,對身份、親情與家庭等課題的探討,只是點到即止。畢竟此戲是導演Garth Davis的首部長片,雖有瑕疵,仍屬可觀之作;電影片末為英文戲名Lion解畫,令這奇蹟更感動人心。
看著薩魯尋親的歷程,回看今日自身的境況,在慣於網絡searching的年代,迷失是不少人都市人的寫照,在每天忙碌的都市生活裡,家人會否也逐漸成為忘了卻又忘不了的某君?在小小的城市裡,沒有十萬八千里的阻隔,我們又如何看「家」?猶如酒店住宿、一層供不完的樓,或是甚麼?答案只有自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