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有一齣未上映的台灣電影轟動當地,一直備受讚賞,直至金馬獎連掃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方郁婷)和最佳攝影3個獎項後,評審才公布這齣由新晉導演阮鳳儀執導的《美國女孩》,在大獎金馬獎最佳電影中,與最後勝出的《瀑布》叮噹馬頭,只輸了個馬鼻。




移美回流 愛上電影
《美國女孩》故事寫的是梁氏一家,媽媽王莉莉(林嘉欣飾)數年前為了兩個女兒前途,攜同兩人往美國生活,留下丈夫一人在台灣,怎知道命運弄人,2002年冬天她患上癌症,必須回到台灣治療,兩個女兒自然也陪同在側。這麼一來,才剛到了美國幾年,剛習慣了當地生活的女兒又要重新適應台灣生活,因為滿口英文,打扮不同,被嘲為「美國女孩」;尤其大女剛踏入青春反叛期,她掛念美國的好友,美國鄰居飼養的馬匹,好想好想回去。
這個想法,令她與母親天天衝突。而滿腦子負能量,整天想著自己死去後怎麼樣的母親,又令那個早已疲於奔命的丈夫更加心力交瘁。
以上的故事大綱,其實改編自阮鳳儀的自身經歷,她就是那個13歲因母親患癌,回到台灣的美國女孩。電影中她在美國是一等一好學生,回台灣後跌落谷底,電影背後,是及後不斷追趕,進了台大讀中文系,因為愛上電影,本想成為編劇的她,受鼓勵下嘗試學起執導來。2015年,她終於「回到」美國,修讀電影製作碩士,因為想創作自己的作品,畢業後本可留在當地工作,卻因拍攝了(同樣改編自家庭移民史的)畢業作品《姊姊》,得了幾個獎項,又參加了金馬創投,結果選擇了回台拍攝長片。


寫實引發同理心
喜歡寫實主義作品,阮鳳儀的《美國女孩》格局不大(這是讚美),參考自身經歷,拍得尤其真實,家中幾人互視對方如同仇人,每天不停拉扯。導演利用了大女兒芳婷回台,必須剪掉花枝招展的長髮,寫兩地文化/價值差異;寫她最喜歡馬,想念鄰居的馬匹Splash(水花),以代表她追求的自由。當台灣一眾新晉導演都擅拍有商業味的類型片,阮鳳儀深受寫實主義和日本家庭倫理片的影響,戲沒有濃濃商業味,卻是描寫細膩,打動人心。
對待家人,很少人保持禮貌,因為血肉相連,吵起來往往最傷人的說話,就說那一句。《美國女孩》誠實感人,但毫不煽情,而到了互相傷害後,才知大家心中有愛。一如其他好電影,它令人看到彼此的限制,對別人有更多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