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藝術品會說話,當藝術家帶它穿州過省時,它會有多少個人意見提供?它會否聽聽話話地被藝術家擺放在博物館中靜靜地被世人評頭品足?《販膚俗子》(The Man Who Sold His Sk),靈感來自真人真事改編,突尼斯女導演卡茴華.班.哈尼亞自編自導,創造出極具爭議性的題材難,發人深省。難怪電影能夠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佳外語片」。
故事講述於敘利亞的森.阿里由於一句追求革命與自由的口號而被拘捕,逃亡到黎巴嫩只能以難民身份委曲求全。來自比利時的當代知名藝術家巧遇阿里時,看上了他的背景,於是遊說阿里出售他的背部,讓藝術家能夠在他背上刺青,刺上一個精美的簽證圖案,喻意這種背景的人一直渴望的不過是一個能夠直通歐洲的簽證。而因為這個刺青,阿里亦實在地能夠得到簽證,親身踏足歐洲境地。
當作品會反抗
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乖乖的坐在博物館,把頭垂下令參觀者能清楚觀賞他的背部之時,從來渴望自由的他開始積累滿肚子的疑問。得到代表自由的簽證來到自由的歐洲國土,卻過著最不自由的被困工作,到底自由的定義是甚麼?成為展品的他,根本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年少氣盛的他又是否能夠沉得住氣?當他聽到別人品評他的背部藝術之時,他卻不能與觀賞者對話,漸漸他發現他根本喪失了人權。
不通世故的任性
實情是從他一開始接受這條約時,他已是一個沒條件談權利的人。原本他在黎巴嫩也是連身份都沒有的人,他獻出背部才能換取身體上的自由,而他要交換的條件,就是從此他只會成為一件「藝術品」,有人期望藝術品會說話嗎?不會。然而他卻成了一個會說話的作品,當作品有自由意志之時,事情必定難以收拾。當人類被物化之時,你要有一顆真正順從的心,才能繼續接受這事實。然而戲中的阿里是如此衝動又不通世故,導致很多不必要的局面發生。顯得阿里是如此不明白自身的位置,而導演亦明顯縱容劇情走向任性。
現實的順命成反差
最能夠配合制度的人,竟然是由Monica Bellucci飾演類似策展角色。她可算是最明白整個大畫面的人,卻依然被阿里帶來多多麻煩。當如此踐踏人權的「藝術」做法,面對著一個如此高唱自由口號的人來成為「人肉藝術品」時,衝突必然激烈。 導演成功加劇極端衝突情節,令電影的劇情更豐富,同時注入一段真愛在阿里身上,讓他能夠戴著為愛而生的光環,令層次昇華。現實中的人肉藝術品Tim Steiner與比利時藝術家Wim Delvoye相當配合,於是更顯得電影的魯莽與現實的世故形成強烈反差。Tim Steiner在現實中展示了順從的命運,而他亦答應死後將自己的背部人皮繼續留下,成為永恆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