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07-10 04:30:23
日報

不分你我他

分享:
少數族裔

Tahira(右)與本地婦女一起享受入廚的樂趣。

香港是個凝聚多元文化的地方,其中元朗及天水圍有不少不同背景及族裔的人士居住。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天水圍天晴會所推行「家家總動『元』」計劃(註),透過興趣班、跨族裔互助小組及義工小組,為本地及少數族裔居民搭建互相認識及交流的平台,推動社區共融。

住在天水圍的Tahira於十多年前由巴基斯坦移居到香港,她坦言對於自己能到經濟發達的地方生活,感到幸運無比,但礙於語言及文化差異,社交圈子一直局限於同鄉,未能融入本地生活。當憶述對港人的第一印象時,她更表示:「可能因為雞同鴨講,初時覺得他們粗聲粗氣,比較冷漠。」

adblk5

約三年前,Tahira在同鄉介紹下參加計劃,結識到一些本地朋友,自此打破固有印象。「我們跟本地婦女一起上烹飪班,大家互相交流入廚心得,有講有笑,讓我漸漸感受到本地人的友善和熱情。」後來Tahira更多走一步,由參加者變成計劃義工,與本地婦女「行孖咇」上門探訪獨居長者。「最初我擔心老友記會抗拒跟我們接觸,沒想到當他們得知我們前來探訪時,笑逐顏開,更對我們的生活習俗及文化甚感興趣,主動跟我們傾談。」

Tahira感恩透過計劃認識一班本地婦女及鄰里,逐漸對社區有「家」的感覺。她更鼓勵其他同鄉跳出舒適圈,積極參與社區。「其實隔膜和偏見,往往是源自不了解。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親身探索社區,便能消除很多『我以為』或『我覺得』的誤會。」

計劃社工阿茵表示,此計劃就像「媒人」,製造不同的互動機會,將元朗及天水圍的少數族裔和本地人「撮合」起來。她樂見計劃推行三年以來,成功建立跨族裔網絡。「一班街坊都很樂意走進對方的生活,彼此認識。例如有不少南亞裔的朋友學煮廣東菜、本地人學習印度或巴基斯坦人的手工藝及化妝技巧等。雖然這班街坊未必懂得對方的語言,但在每次班組他們總是面帶笑容。反映只要有心,就能溝通得到。」(註: 家家總動「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天水圍天晴會所推行)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主席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