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12-17 04:30:00
日報

中國夢的立足點與追求共同富裕的根基

分享:

經過義和拳事件及八國聯軍之役後,慈禧太后開始明白到現代化的潮流不可擋,也知道要追求的不只是在器物工具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制度、觀念與文化上的現代化。幾年之後,清政府派出考察團往歐美各國考察當地的憲政及民主,結果是於1906年制定了一條以九年為期的君主立憲路線圖,可惜當時對挽回滿清的敗局顯然已經為時太晚。慈禧死後,立憲的計劃更被當時的攝政王推翻。改革不成,革命變成難以避免。但這一著卻成為了中國朝野兩方面第一次有共通的議程,形成了延續往後這百年的國民夢想。

無論是孫中山領導的民國革命,或後來的五四運動,到國民黨的北伐,再到後來的國共內戰,都曾打出「民主與憲政」作為其中一個主要旗號。可見這種認知是前後一致的,即認為在民主與憲政的制度基礎上發展,才是尋求國家富強之正路。而這一直以來所謂的「富強」,已經不只是鴉片戰爭後所講的「船堅炮利」,也不是滿清晚年那種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富」當然是講生活的普遍富足,孫中山所講的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便包含了社會主義或中國古代大同社會的理念,有追求共富的意味。而孫中山的革命理想,就要是透過建立民主共和來達致。因此,所講的「強」,就不是只講肌肉及軍事實力的強,而是整個國家體制之強,是透過文化更新而成就的國家體質之強。走向共和,推行憲政,到後來五四運動時所講的民主與科學,幾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從而達致的富強,才是百年來追求的中國夢。

如果只講建基於人多勢眾、市場龐大的經濟規模,而不理會體制上的缺陷及嚴重的貧富懸殊,只無休止地追求經濟增長,以為有飯吃、有廁所可上,就等同於達致所謂的全面小康,不講社會體制的完善,不講憲政與法治,又不講民主與科學,所謂富強或共同富裕,只會脆弱如浮沙上的堡壘。還是想重申那一句:憲政、民主、法治、社會政策、公民社會加起來,才是社會走向社會普遍富裕的根基。

中國夢的立足點與追求共同富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