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10-16 04:29:54
日報

以民主名義謀獨:賴清德雙十演講之評析

分享:
賴清德

賴清德於10月10日發表題為「團結台灣,共圓夢想」的政治演講。(路透社)

雙十演講是所謂「中華民國」法統的重要政治節日,也是評判台灣當局政治立場的關鍵風向標。賴清德於10月10日發表題為「團結台灣,共圓夢想」的政治演講,其主線內容,一言以蔽之:以民主名義謀獨。下面結合演講全文及兩岸關係、中美關係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行要點分析,提出基本政治判斷和策略思考。
 

1、中華民國國號與憲制的鬆動及法理台獨的穩步推進。演講中,賴清德提及台灣人對自己國家有不同稱呼,包括中華民國、台灣或中華民國台灣。他是「中華民國」總統,又是台獨總統,在國號上的鬆動暴露出真實政治意圖,即國號只是便利的標籤,本質是要追求台獨。比較而言,他想像中的國號並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台灣,其折中版本是中華民國台灣。這是他的務實台獨主義,也是法理台獨的取向與風險所在。

台灣

賴清德通篇沒有任何「統一」思考和表達,有的只是如何抗拒兩岸統一。(路透社)

2、對「一個中國」之政治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完全拒斥。「蔡規賴隨」,賴清德演講通篇沒有「九二共識」,沒有「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只有「兩岸互不隸屬」和台灣主體性。這是對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與中國憲法之台灣地位條款的公然挑釁和破壞,是為塑造台灣獨立意識和本土政治認同進行話語引導和法理建構。「想像的共同體」理論及其地方民族主義在台灣學界和民進黨論述中盛行已久,賴清德接力推進台灣的所謂本土民族與政治想像,其根本對抗意識指向「一個中國」之政治認同和民族認同。

3、對民主與威權敘事的冷戰定位和濫用。賴清德演講中沿用並強化了所謂「民主台灣」論述,一方面將台灣民主作為全球民主陣營之要角,連產業鏈、供應鏈也有了民主屬性,另一方面將大陸稱呼為「中國」以進行政治區隔,以威權主義加以污名化和定型標籤。賴清德利用了美國推行全球民主及價值觀外交的戰略契機,利用了冷戰話語和冷戰斷層線邏輯,強化建構海峽兩岸作為民主與威權「斷層線」的印象和認同。價值觀外交還可拉弄諸多西方盟友加入「護台」。民進黨在美國主導下力推的「對中政策議員聯盟」就是其追求冷戰及台灣主權化、國際化的國際組織工具。

4、「產業鏈驕傲」及其政治利用。賴清德演講凸顯台灣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和優勢,以「台灣之光」加以宣揚,而完全無視台灣經濟現代化的大陸根源(國民黨遷台資產)和大陸市場貢獻,並繼續推進兩岸經濟脫鈎。台灣的「產業鏈驕傲」有大陸根源、大陸市場支撐及冷戰與產業轉移機遇,不完全是台灣自力完成。如今賴清德以政治意圖宣揚經濟冷戰思維,追隨美西方對大陸制裁以及推進經濟脫鈎與產業替代,其最終結果只能是台灣經濟產業優勢的萎縮。亞洲四小龍已是舊日幻夢,今日之全球經濟格局中大陸經濟體之影響力日增,台灣經濟的自我滿足和「去大陸化」,是一場政治凌駕經濟的豪賭,完全無視區域市場經濟規律和全球化結構性趨勢。

5、「以武拒統」的思想動員和西方體系依賴。賴清德通篇沒有任何「統一」思考和表達,有的只是如何抗拒兩岸統一。他的演講宣言台灣主體性和台灣的國際相容性,將大陸置於和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對立的位置加以居高臨下的「勸導」和「威懾」。宣言台灣價值和產業鏈與西方體系的一致性,以及西方對台灣的相容與保護,是在給台獨壯膽,也是給對抗政策張目,甚至存在從道德和政治上捆綁西方國家為之提供戰略再保證。如同烏克蘭的角色一樣,台灣似乎正在自我構建為西方體系的旗子以及要脅西方的棋子。在所謂同盟體系中,並非總是強大的一方主導,也可能是弱小一方成功施展綁架術,以同盟義務和大國責任脅迫大國介入其自身衝突之中。

6、民生主義的寬泛承諾和悲情政治。賴清德演講到處可見一種隨意承諾的表述,至於如何兌現、如何問責則語焉不詳,最終也會不了了之。這是選舉民主政治的通病,機敏的政客懂得話語的甜蜜,而對責任倫理選擇性忽視。演講還展現了民進黨一貫的悲情政治風格,既訴諸台灣本土主義中的共情因素,又煽動起民主社會的一般同情,從而造成一種民進黨對民眾的代表性幻象。縱觀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的承諾清單與實現清單,二者之巨大落差在賴清德任內只會進一步拉大。

解放軍

解放軍東部戰區周一圍台軍演,(互聯網)

7、兩岸關係的話語脫鈎與衝突風險增加。賴清德沿著務實台獨主義路線疾馳,機會主義地煽動本土意識形態及勾結外部勢力,造成與大陸之間的多重脫鈎,包括經濟、話語、文化與民族認同的脫鈎。這些多層面的脫鈎撕裂了兩岸社會內在的「共同體」歷史文化基礎和同胞紐帶,甚至連出身民進黨的大佬都對「中華民族」認同遭到侵蝕表達強烈憂慮。賴清德的自身意識形態和政治理念是複雜的和機會主義的,但其底層邏輯是清晰的台獨主義,其務實性在於利用一切機會推進台獨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之成就。在此過程中,賴清德當局觸碰底線與紅線的風險性是存在的,兩岸公權力的執法衝突是存續的,如何管控難以找到合理機制。

8、大陸的主場統一與台灣問題的文明挑戰。賴清德路線代表了台獨本土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的勾結對抗,傳統上基於「九二共識」及中美有條件和解的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進程遭受嚴重干擾破壞。儘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仍是大陸對台方針主線,但客觀情勢逼迫推動大陸以主場統一邏輯和行動謀求控局和破局,但其地緣政治與世界體系性的巨大風險是存在的。小兩岸問題需要借助大兩岸關係來管控,但大兩岸的新冷戰格局與體系性鬥爭決定了這種傳統管控機制的逐步失效及極端性風險的對抗形成。跨越台灣海峽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必然指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終極考驗,其本質是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主現代化及其全球性貢獻的規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