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1月國際社會解除針對伊朗的核相關制裁後,該國多個經濟領域均出現新商機,而伊朗亦再度成為西方國家出口產品的目標市場。伊朗獲解除制裁後數個月內,該國政府便與外國達成一系列大型採購計劃,便是明顯的例子。然而,較少討論的是,伊朗能否成為外國公司的中東生產基地,這方面的前景將會如何?貿發局經貿研究經濟師徐詠鈞就作了一次實地考察。
伊朗目前是中東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區內第二人口大國。在最近解除制裁之前,來自西方市場的產品須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伊朗。當時,迪拜擔當重要的中間人角色,通過轉口貿易把這些產品帶入伊朗。不過,現在伊朗有更多貿易方式可供選擇。以土地面積計,伊朗是中東第二大國,僅次於沙特阿拉伯,與7個國家接壤。外國製造商(包括來自香港者)若要拓展這個龐大的區域市場,可以考慮在伊朗境內設立生產設施,藉此節省大量物流成本。
勞工成本方面,伊朗的最低工資較鄰國土耳其低,後者是區內另一主要工業化經濟體。伊朗的最低工資與泰國和印尼等部分東盟國家相若,但遠高於越南及緬甸等低工資國家。因此,就成本因素而言,若要搬遷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線,伊朗不是十分吸引的地點。然而,企業若有意在中長期內實現產地多元化,則可考慮鎖定這個人口達4億的新興區域市場,其中近8,000萬人就居住在伊朗。
伊朗擁有年輕並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進一步為該國製造業締造新機遇。伊朗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在35歲以下,即大多數伊朗人是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出生。伊朗人通常在中東接受良好教育,不少人持有大學學位。這可確保一般製造業職位,有充足的熟練工人及本地管理人員供應。此外,香港公司可以利用伊朗為分銷中心,接觸中亞和中東各國的客戶。
欲知哪個行業在伊朗大有可為以及其他詳情,請瀏覽貿發局經貿研究網站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