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西哥馬拉松於上月底舉行,超過28,000名跑手衝過終點。完成42公里賽事,本應是值得驕傲的成就,直到主辦單位在兩星期後宣布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逾5,800人的成績有問題,失去資格。大會在賽道上每隔5公里設有計時地墊,紀錄參賽者通過的時間。數據發現,36%的跑手錯過最少一塊計時墊,24%錯過最少兩塊,部分跑手更沒有起跑紀錄,卻在中途「現形」,完成餘下里數。有網友看不過眼,上載了參賽者搭地鐵到賽道中段的圖片;又拍下精英運動員經過時,掛有馬拉松號碼布的跑友在路邊打氣的「奇景」。比賽作弊並非新聞,但今次規模之大卻是前所未聞,對於因為喜歡挑戰自我而選擇馬拉松的跑友而言更是難以理解——點解要咁做?
其中一個講法,是要取得2018年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資格。大會規定,18至34歲的男士必須在過去一年多內,在3小時5分或以下完成過馬拉松賽事,才有資格報名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女士為3小時35分;其後年齡每增加5歲,時間放寬5分鐘)。今年墨西哥馬拉松中被取消資格的5,800人當中,有近1,300人的「完賽」時間符合參加波馬的條件。幸好大會之間有通報機制,作弊者無法用墨西哥馬拉松的成績報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另外一個講法是為了獎牌。墨西哥馬拉松的主辦單位由2013年起向完賽者發放獎牌,獎牌上的字母每年不同,儲齊一套6塊便可砌成「MEXICO」字樣。換言之,今年可能有不少想取得「C」字,但又不願意跑足42公里的參賽者選擇中途插隊。有報道指,大會可能在下年向任何一位只差一面獎牌的跑手送出最後一個字母「O」。此舉可能有助降低作弊的誘因,但對辛苦取得獎牌的跑手而言未免太過失禮。
還有一個講法,是被取消資格的跑手把比賽當作周末的長跑訓練,從來無打算跑足全程。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訪問了一些參賽者,他們指墨西哥馬拉松的報名費只需650披索(280港元),沿途又有大量補給站,用來備戰10月初的芝加哥馬拉松最適合不過。用「作弊」形容這班人數不詳的跑友可能太過嚴重,但假如他們的目的是練跑,起跑後中途退出不是比隨意插隊更好嗎?
事件發生之後,大會一直未有置評。明年墨西哥馬拉松「O」字的價值如何,還看他們如何處理今次危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