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跨黨派的立法會議員,聯署要求本學年暫停施行「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 或「基本能力評估」(BCA)。聯署議員認為,評估如果要恢復,必須杜絕學校迫使學生操練的誘因,不但學生要不記名,學校也要不記名。
人們反對TSA或BCA,主要是因為評估給學生造成壓力;為了應付測試,學校強迫學生進行大量額外的操練。如果可以保證「零壓力、零操練」,評估就沒有壞處。可惜事實證明,由於學校擔心評估結果會影響教育當局、辦學團體以至家長們對學校的評價,為要力爭自己的學生在評估中獲得最好的成績,便要迫使學生進行大量操練。所以,要保證「零壓力、零操練」,評估唯有「不記校」,不讓任何人知道個別學校的整體成績。
然而,一個「不記校、不記名」的評估,還有甚麼意義呢?假使我們隨機抽出一批學生去接受測試,得到一批「不記校、不記名」的成績數據,可以拿來怎麼用呢?
按考評局的說明,施行TSA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資料讓學校及教師具體地了解學生在基本能力方面的強項與弱項,從而優化學與教的計劃,亦提供資料讓政府為學校提供適切的支援」。評估的具體作用包括四個方面,即一、評估報告提供學校及全港學生的學習表現,學校可參考報告的數據以改善學與教。二、教師在評估的施行過程中,可透徹了解現行課程的要求,並增進有關水平參照的評估專業知識。三、為政府提供客觀的數據以衡量教育政策的成效。四、公眾可獲得宏觀的評估數據,以了解全港學生在中、英、數三個主要科目的整體學習表現。
評估一旦改為不記校、不記名,上述第一個作用便廢了。第二個作用也不可能達到,因為教師根本不會有認真參與評估過程的誘因。至於第三和第四,實際作用有多大,是否與搞一場「全港性」評估所花的資源相稱?
到頭來,一個「不記校、不記名」的評估,或許真的做到「零壓力、零操練」,但同時變成「零作用」了。這樣一個評估還要繼續施行?恐怕更難說得通!
看來,TSA以至BCA,都要步小學會考、升中試和學能測驗的後塵,成為又一個被淘汰的制度。